第87章 為什麽不修鐵路(2 / 2)

清夢醒 哈什納達爾 1633 字 6小時前






除了耐旱作物的研發,更多則是投入到了新式運輸工具的研發之中。

除了改造福興號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於更多海運,陸路運輸也同樣重要。

因為,災區大部分是位於內陸地區,雖然可以將糧食運送到港口和沿海地區,但是要把糧食有效的運送到內陸地區,還是更需要內陸的運輸工具。

載汲甚至研發了一種飛艇,但是飛艇的造價高,製造時間長,行動慢,裝載能力也非常有限。

“還是要開發鐵路運輸才行啊。”載汲說。

事實上,黛青帝國此時已經有鐵路運輸出現了。

堪忍世界最早的鐵路運輸出現在吉利國。早在光元16世紀,當時的吉利國采礦業發達,為了運輸礦石,運輸交通技術的提升需求非常迫切。當時的人們還在使用馬匹來拉礦,但是馬車在泥濘的土路上速度受到很大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開始鋪設石質路麵。這個辦法果然很好,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馬蹄對於土路其實是很適應的。馬跑在土路上甚至比在石頭地上更快。真正不能適應土路的隻是車輪。

也就是說,隻有車輪才需要石質路麵,而馬匹並不需要。這樣把整條路都鋪上石質路麵,就明顯既費時間又費材料。

於是,人們開始隻在車輪需要碾過的地方鋪設兩行石板,這就成了最早的石軌。再後來,改用用木頭做的軌道,木軌道比石頭軌道的更便宜,也更方便施工,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夠結實。後來吉利國的一場戰爭突然結束,原本作為軍需品的鋼鐵失去了需要,一度導致了鐵價暴跌。礦場主們從中發現了利益,他們購買廉價的鐵皮釘在木軌上,這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軌”。

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漸漸發展出純粹用鋼鐵製造的軌道。

不過,最早的鐵路還是僅僅為馬匹所用。人們製造出t型的鐵軌,鋪設在道路上,供馬拉礦車行駛。

光元1763年,吉利國的年僅27歲的大學技師詹姆斯·瓦特,在商人博爾頓的資助下改進了之前的老式蒸汽機,發明了瓦特蒸汽機,並成立了博爾頓-瓦特公司,開始批量生產瓦特蒸汽機。瓦特蒸汽機應用非常廣泛,礦場、紡織廠、煉鐵爐、麵粉廠和其他工業設備都用蒸汽機作為動力源。

到了光元1825年,吉利國已經生產了一萬五千台蒸汽機,真正進入了工業文明。這一年正是黛青的德光五年,又過了僅僅四年,光元1829年,黛青德光九年,一輛以蒸汽機為車頭的火車載重僅約40噸,行駛了35英裏,雖然僅僅是35英裏,但卻是全世界的第一條鐵路。於是,英國的現代化之路加速前進!

又過了十一年,也就是光元1840年,德光二十年,強大起來了吉利國發動了對黛青帝國的第一次戰爭——第一次福壽膏戰爭!吉利軍全勝,黛青軍完敗。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黛青帝國不僅結束了二百餘年的帝國盛世,同時也破碎了中土王朝兩千餘年上邦大國夢。

由此可見,吉利國等西洲諸國超越黛青,正是從鐵軌開始的。

而黛青自共治年間開始大力開展的“洋務運動”,是否推引進了鐵路呢?

很奇怪,並沒有。原因也很簡單,黛青的各個階層,普遍反對引直鐵路。

而且反對的還非常有道理。

第一,鐵路會資敵

黛青自德光年間與洋人交戰以來,一直處於劣勢。可以說是打一仗敗一仗,正是這些戰敗導致了黛青帝國的全麵衰落。但是,這些戰爭幾乎都發生在沿海地區,而沒有深入到內陸地區。如果內陸地區也遭到沿海地區那種打擊,黛青帝國可就很難維持了。而之所以洋人沒有深入內陸,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去,而是因為黛青的路太差勁了,土路都是好的,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路。洋人的大股部隊和機械車輛,根本無法長驅直入,因此隻能盤踞在沿海的幾個大城市之中。

當然,隻是那些享受慣了的官員和軍隊不能進入,那些身懷恩賜的聖光會宣士們,是毫無畏懼的。他們還是會踏上進軍內地的道路。李伯約所屬的內陸會就是這樣一個以內陸地區為主要發展目標的機構。而李伯約本人也走過了東齊省內陸部分的大多數地區。

好在這些宣士們對於黛青帝國是有益無害的。

但是如果修建了鐵路,那麽任何洋都可以輕鬆到達那些黛青帝國最後的封閉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