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 辟謠(2 / 2)

工業霸主 齊橙 3255 字 5個月前






當馬傑最終完成了介紹之後,報告廳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是記者們發自內心地向漢華表示出的敬意。前幾天因為南導的一篇“自主創新之謎”而給記者們帶來的疑惑,在這一刻已經煙銷雲散了。事實勝於雄辯,這麽多的事實擺在麵前,誰還會相信南導那一篇春秋筆法的文章呢?說實在話,記者們當初看南導的文章時,也能感覺到其中的玄機的,大家都是同行,這種文字遊戲蒙得往普通讀者,豈能蒙得住記者呢?

馬傑向眾人微微欠了一下身,退回了自己的位置。畢敏重新走上主持人位置,對眾人說道:

“好了,我公司自主創新成就的介紹,就到這裏吧。各位記者朋友如果還希望了解更多的內容,歡迎大家到我們企業去進行實地考察,你們會發現許多在今天因為時間關係而沒有來得及大家介紹的東西,我相信,這些東西也一定能夠給大家帶來驚喜的。下麵是記者提問時間……”

畢敏話音未落,幾十隻手臂一齊舉了起來,畢敏掃視了全場一圈,指了指前排的一位男記者,說道:“先請這位先生提問吧。”

“非常榮幸!”那位記者站了起來,他先報了自己的名字和報社名稱,然後說道:“畢女士,我剛才聽了馬先生的介紹,感覺非常振奮,我為我們國家擁有漢華這樣實力強大的企業而感到自豪。”

“謝謝你的誇獎。”畢敏答道。

那位記者接著說道:“不過,我還是有一個疑問,根據……林董事長所說的某家小報的報道,漢華的許多技術都來自於國外,這個情況是否屬實?”

“完全屬實。”畢敏點點頭答道,“世界工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企業間互相交流技術、共同進步的過程。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離開其他企業的技術而讀力發展,漢華也不例外。在漢華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吸收了許多同行的技術,這其中既包括外國企業,也包括中國自己的企業。

我舉個例子說吧,由漢華牽頭建立的中國化工設備聯盟,就是一個相互交流技術的聯盟,漢華擁有的110萬噸乙烯設備的知識產權,有許多同時也是屬於我們的同行的。”

“謝謝。”那位記者點了點頭,坐下了,他雖然還有其他的問題想問,但每個人的提問機會隻有一次,他不能壞了規矩。

前麵一位記者的問題,也是其他記者關心的問題,於是,第二名被選中站起來的記者便繼續問了下去:“那麽,畢女士,你們說的這種吸收同行技術,是否意味著漢華其實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呢?或者說,漢華的技術其實都是從其他企業那裏……借鑒過來的。”

畢敏道:“吸收同行的技術,與剽竊是兩個概念。前者是合法的,互利的,也是符合工業發展規律的。事實上,我們有吸收技術的同時,也進行了大量的自主開發。我們最終使用的技術與最終吸收的技術相比,已經大相徑庭了。有許多從國外引進的生產工藝,在我們這裏使用的情況,比其在原企業使用的效果還好,以至於有些原企業又反過來向我們學習了。”

“這麽說,某家媒體披露的發改委以鐵路設備訂單為籌碼要挾國外企業向你們轉讓技術的傳言,也是有根據的嘍?”第三位站起來的記者問道。

畢敏搖搖頭道:“抱歉,你的這個猜測是毫無根據的。”

“是沒有根據,還是根本就不存在?請畢女士正麵回答。”那位記者抓住畢敏話裏的破綻逼問道。

“涉及到商業秘密的事情,我隻能告訴你沒有根據而已。如果對於每一則傳言我都要準確回答存在與不存在,那麽最終我們的競爭對手就可以用排除法來獲取我們的策略了。這一點,我想你應當能夠理解吧?”畢敏有備而來,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誰說沒有證據的!”羅姝終於擒著了一個機會,再次跳出來了,“我親自采訪過一位正在與發改委談判的外國企業的代表,他親口告訴我說,發改委向他提出了這樣的條件。”

“這位女士,你能夠出示你的證據嗎?”畢敏皺著眉頭問道,她那副表情,就像在看一隻惡心的蒼蠅,當然,她做出這樣的表情來,就是存心要惡心羅姝的。

“我必須為我的采訪對象保密,這是我的職業道德。”羅姝喊道。

“職業道德?”林振華不緊不慢地插話了,“這位女士,你不覺得職業道德這四個字出在你嘴裏,顯得那麽滑稽嗎?在新聞發布會上,其他的記者朋友都在按著主持人的安排提問,而你卻可以無視這種規則,這就是你標榜的職業道德?

還有,剛才大家是在談論證據問題,你一邊說自己有證據,一邊又說不能出示這些證據,這是不是意味著你認為你自己的話就是證據?身為記者,能夠膨脹到把自己的言論強加給別人,還說是證據,這樣的職業道德,是不是太奇葩了?”

一席話又把羅姝堵了個啞口無言,她訥訥地嘀咕道:“反正我就是有證據……你們想抵賴是辦不到的。”

林振華的擠兌,也就是占點嘴巴上的便宜。羅姝說自己有證據,而且是當事人親口說的,這一點,在場的不少記者還是隱隱有幾分相信的。漢華的態度更強硬,畢竟是自己企業的事情,說出來的話別人多少要打點折扣的。

畢敏看了看正在交頭接耳言論的記者們,輕輕笑了笑,說道:“為了反駁各種針對我企業的謠言,我們今天專門請來了參加中國鐵路設備談判的外方代表,德國吉森公司的馬爾科先生,請他給大家說說這件事是怎麽回事吧。”

她剛說完,報告廳前排的門就被推開了,馬爾科在兩名中國人的陪同下,滿臉堆笑地走了進來,徑直走上主席台。有心人發現,馬爾科雖然表麵上帶著笑,但笑容卻是僵硬的,看上去比哭還難看。

“馬爾科先生,最近有謠言說中國政斧向某些外國公司施加了壓力,把獲得鐵路設備訂單與轉讓技術進行捆綁,請問您所在的公司是否遭遇過這樣的事情?”畢敏對馬爾科問道。

馬爾科接過馬傑遞給他的一支麥克風,無聲地歎了口氣,然後對著一屋子的記者說道:“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我是德國吉森公司的副總裁馬爾科,應漢華重工……林振華先生的邀請,前來替漢華重工和中國發改委澄清一個謠傳。

近曰,有某些媒體的記者稱,中國發改委向我們這些外國企業施加壓力,強迫我們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以換取鐵路設備訂單。我想,這可能是一個誤解。

我們的確是有意向中國企業轉讓一部分技術專利,但這不是出自於中國政斧的壓力,而是……我們的一項售後服務政策。為了保證中國在獲得吉森公司提供的設備之後,能夠自己進行必要的維護,我們需要向中國企業轉讓這部分技術。”

馬爾科這一番話,可謂是一塊石頭扔進了池塘裏,立即激起了滿天的水花。記者們也都是人精,哪裏聽不出馬爾科話裏透露出來的信息?很明白,鐵路設備訂單和轉讓技術之間,的確是存在著捆綁的,馬爾科的話與此前南導的報道相比,隻有一點區別,那就是自願與被迫之分。

可是,如果沒有政斧的壓力,吉森公司憑什麽願意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大鼻子的國際友人並不是沒有,但這種白求恩式的好老外,是非常稀缺的。馬爾科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如果說就是為了給中國提供售後服務,恐怕連豬都不會相信的。

但相信與不相信,都不重要了,既然馬爾科親口說了這不是政斧的逼迫,至少發改委方麵就沒有責任了,各家媒體也無法拿這件事來炒作了。人家都說了,這隻是售後服務,誰不知道德國人是最講究售後服務的?網上不是說了嗎,德國人100年前在中國修的下水道裏,還埋著幾個油紙包,裏麵有用來維修的配件,更邪乎的是,有一個油紙包裏還包著一個冰鎮著的管道工人呢……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