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第九次議政王公大臣會議(1 / 2)







九月初八,黃曆顯示諸事皆宜,是個好日子。

看著朝升的初陽,老富點了點頭,將《時憲書》隨手丟給老妻,命備轎前往宗人府。

帽子王初選會場就定在宗人府,此地在皇城邊上,位於鴻臚寺和欽天監中間,職責掌天子九族宗族名冊,凡宗室不管是紅帶子還是黃帶子,都有玉牒於宗人府登記。

也就是隻要名字入了宗人府的檔桉,那生是愛新覺羅的人,死是愛新覺羅的鬼。

同時,理論上也獲得了大清皇位的繼承權。

宗人府的一把手宗令,也就是愛新覺羅一族的族長打設立那天起就以和碩親郡王充任,前任宗人府的宗令是簡親王豐訥亨。

最早被謠言蠱惑開始懷疑皇帝身世,進而派人前往海寧秘密調查,之後更是在老富扇動下串連幾位帽子王帶兵革乾隆命的就是這位帽子王,其老祖是國初的鄭親王濟爾哈朗。

也是大清唯一不是太祖傳承,而是太祖兄弟傳承的帽子王。

豐訥亨被誅後,宗令一職空了半年多,六月的時候經老富提議,由和碩怡親王弘曉接掌宗令一職。

弘曉是乾隆的嫡親叔伯兄弟,當年先帝與十三爺關係好到穿一條褲子,十三爺死時先帝沉痛悼念之餘,特意頒下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除讓弘曉承襲怡親王外,還封弘曉的兄長弘晈為寧郡王。

一門兩王,不可謂不皇恩浩蕩。

然而乾隆登基後對怡親王這一係卻是極近疏遠,動輒敲打恐嚇,隻差把怡親王給削爵才肯乾休,為了避禍弘曉這些年躲在府內不敢問事,時日久了倒像是個大文豪。

據說早年間寫《石頭記》的曹雪芹同十三爺家關係密近,因此弘曉家裏抄錄了《石頭記》原版,但為避禍不敢刊於怡府書目,隻私下借閱。

【講真,最近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安卓蘋果均可。】

其兄弘蛟跟他差不多,因和莊親王允祿、理郡王弘皙親近,差點沒被乾隆給奪了寧郡王爵。

受此打擊,也為了避禍,弘蛟也跟弟弟一樣躲在家裏,養菊自娛。

就這樣死後乾隆也沒放過他,硬拖著不給辦寧郡王的傳承。

當日賈六在乾清門上班時那個不肯叫他做姑父的永福,就是弘蛟的二兒子。

因此,當富中堂提議由自己出掌宗令,在家不問世事長達三十年的弘曉毫不猶豫答應了。

無它,兄弟苦老四久矣!

莫看宗令一職看著不過是個榮譽,但宗族有事除皇帝外,唯一能號令全族的就是這個宗令。

當初康親王、莊親王、平郡王他們為何願意聽從簡親王豐訥亨的號召,原因便在這裏。

弘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兄長的寧郡王傳承討個說法,老富為了獲得這位帽子王的支持,七月就以乾隆名義下旨由永福承襲寧郡王爵位,同時署鑲白旗護軍統領。

如此,皆大歡喜。

怡親王一係完全站在了老富這一邊。

加上恒親王弘晊、裕郡王亮煥、淳郡王弘景、和郡王綿循這幾位當初自發抱團的王爺,老富初步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宗室支持。

這也是他敢召開議政王公大臣會議的底氣。

這次會議順利召開,不僅是對乾隆權威的一次致命打擊,更是他從政生涯的一個高峰。

大清開國百年以來,哪位大臣能做到如他這般。

因此,對此次議政王公大臣會議,老富是特別重視的,絕不允許出一點差子。

這就排除他會在會議期間對某人下黑手。

當然,也是因為時機不到,另外,兄弟二人之間雖有種種不快,種種小插曲,但現階段二人還是要互相扶持的。

今日雖是初選,但要投票決定25位侯選人名單,因此在京有投票權的王公大臣和前不久進京的督撫都要到場。

原本是要定在禮部會文館的,因會文館地方小所以改在宗人府。

負責會場安保工作的是正黃旗護軍和宮中調來的禦前侍衛,這些人聽命於安親王色痕圖。

是老富主動提出由色大爺負責安保工作,這樣做能徹底打消六子賢弟的疑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