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4章 不謀而合(2 / 2)







靠旅遊致富2000年的領導乾部還無法想象,幾年後全國全民出遊的場麵,想象不到高速公路堵塞百裡的華麗場麵,想象不到景區隻見人頭不見風景的場麵,更想象不到旅遊業能帶來多大的產值。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川渝市缺乏搞旅遊業的土壤,最起碼交通問題就是先天的短板。王誌坤皺皺眉:"僅僅是旅遊業麼"

鄧華忽然想起眼前是市委領導,川渝市僅僅靠旅遊業可不行:"川渝市必須搞特色經濟,萬盛縣靠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小寧河沿岸縣區都可以走旅遊致富的道路。而市區必須打造獨樹一幟的產業鏈條,用強大的產業優勢帶動全市的經濟發展,川渝的人口優勢讓我們有能力承接勞動力密集產業到來。"

即便在2000年末,有識之士也已經看出,沿海沿邊經濟區的產業升級亟待進行,而那些勞動力密集產業已經無法適應日漸增長的人力成本。這個時代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農民工薪酬,每年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增長,終究有一天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受不了昂貴的勞動力。

當初在古城縣,鄧華就是靠職業培訓為古城積累第一桶金,前世沿海沿邊經濟區用工荒是2008年以後開始凸顯,到重生前已經相當嚴重。

而鄧華不知道的2015年,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倒閉潮到來,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都被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吞噬掉利潤。沿海初級來料加工企業幾乎都向內陸和境外遷移,無非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讓企業失去了競爭力。

"川渝人喜安逸戀家,但是川渝人不懶!我們可以培訓生產線上的工人團隊,用人才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川渝轉移,這種辦法我們可以叫做招婿入贅的模式,換一種說法就是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如果川渝沒有足夠的產業工人,沒有足夠的人才積澱,想要把那些企業從沿海沿邊經濟區吸引來,無異於天方夜譚!這一點鄧華清楚,王誌坤也清楚,隻是如何操作才是關鍵!

鄧華很清楚前世的川渝市,就是靠一條條組裝生產線支撐起龐大的產業基地,隻不過那時候的川渝似乎不是王誌坤主政,提出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川渝轉移的也不是小鄧同誌!

"同時構建強大的交通網絡,讓沿海原材料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輸送到川渝,讓這裡的成品在最短時間內輸送到全世界!國家西南出海口戰略,恰恰是川渝市經濟發展的絕佳契機,如果我們搭上這班車,川渝經濟會前進十年!"

換做是幾年前,為群山環繞的川渝市打造交通網絡還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可是隨著大風集團在境外投資獲利,劉楓教授借助大阪商務銀行的資本,在珠江市構建出海大通道,讓王誌坤有底氣為川渝市打造幾條走出去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