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所謂量化(2 / 2)

全職中醫 方千金 1156 字 5個月前






方彥挑的幾個人,除了醫術,還有一點,那就是,醫德醫品都不錯。

“方醫生,既然中醫的很多方麵不能量化,那麽為什麽不去製定一個標準?”

剛才問話的同學繼續問:“如果能製定一個標準,那麽學習起來是不是更簡單?”

這一次不等黃正良回答,方彥就問:“中醫發展了多少年了?”

“算上炎黃時期,五千年了。”

“那麽這五千年中,中醫又誕生了多少名醫?”方彥又問。

“多不勝數。”問話的同學道。

這五千年間,中醫誕生的名醫並不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還有不少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水平其實並不差的。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曆代名醫,也大都是因為留下了重要文獻,為中醫作出了貢獻,所以名垂青史。

但是,除了這些人,曆朝曆代肯定都有名醫。

“那麽,大家覺的大家聰明還是古人聰明?”方彥繼續問。

“我們可能比古人見識多一些,眼界開闊一些,可要說聰明,真不一定。”有同學高聲道。

“對,這才是客觀事實。”

方彥笑著道:“我們可能比古人見識多,眼界開闊,但是要說聰明,真不一定就比古人聰明,曆朝曆代那麽多名家都沒有去想著量化中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麽?”

不等同學回答,方彥就繼續道:“其實這也是中醫的特色,中醫的基礎理論大家都知道,在中醫的基礎之上,是沒辦法具體量化的。”

“中醫以人為本,以人為貴,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量化中醫,本就不符合中醫的理念。”

方彥繼續道:“就像是理科,我們可以有標準的答案,可以有具體的量化,但是文科,文學,是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的。”

“中醫發展到現在,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正是在中醫的基礎上百花齊放。”

“中醫是從微觀到宏觀,又從宏觀到微觀。”

方彥緩緩道:“其實中醫也是有量的,這個量是因人而異,確定疾病得寒、熱、虛、實、瘀、阻、鬱的程度,本就是中醫中醫療效的關鍵,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中醫得定量包括個體特征、時間、地點、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動態綜合,其與現代醫學定量的意義不儘相同。現代醫學強調共性,其定量常常是針對群體而言;中醫強調個性,其定量是針對具體病人的具體情況而言。一個人的定量,不代表所有人的定量;一個人一時的定量,不代表所有時期的定量。”

方彥看著同學們,道:“所以,中醫並非沒有量,而是隻針對個人,並不針對群體,這個度的把握因人而異,這才是學習中醫的精髓所在。”

一時間,教室裏麵鴉雀無聲。

方彥說的這個問題,之前同學們還真沒怎麽考慮過。

其實想要量化中醫的人很多,卻不知道,一旦群體量化,就脫離了中醫的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