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楊東升所知,直到他重生前,這些花了上千億的煤氣化設施,好象都沒有哪個能收回成本的。
整個中國最頂尖的一批煤炭企業、化工企業,花了十幾年時間,耗資上千億,到頭來隻是讓一群外國廠商向中國賣了一堆閥門、儀表,幫荷蘭人完善了他們的技術,推銷了他們的氣化爐。
如果從九十年代開始,這上千億能投入到更有前途的半導體、碳纖維等行業,中國的工業發展將會是另外一副景象。
除了高爐、製氧機方麵的專家,這次還來了幾個半導體、電氣方麵的專家。
楊東升帶著日本專家返回國內,試過了他們的本事之後,接下了滬上鋼鐵廠的單子,幾位半導體、電氣方麵的專家,也加入了滬上公司的半導體部門和電氣部門。
走在廠區內,楊東升與負責滬上分公司的梁國慶邊走邊道,“接下來,日本方麵陸續會有專家到來,你要做好對接工作!”
工廠建立至今,東歐和前蘇聯專家幫了很大的忙,但是再往上攀登的話,這些專家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無論是傳統的鋼鐵、機床等重工業,還是新興的半導體、碳纖維等產業,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多數時候隻能算二流。
在滬上公司,目前逐漸形成了一個初步分工:美國來的專家搞機床、柴油機、變速箱、高端合金等東西,德國來的專家搞半導體、玻璃、光學等……
東歐、前蘇聯的專家則到處都是,他們有點高不成低不就,什麽人才都有,但是什麽都不精。
通過東歐、前蘇聯這批人才,投入巨資,確實可以繼續進步,但是當初楊東升大批引進東歐和前蘇聯人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比較便宜。
投入巨資研發,肯定不如挖人搞現成的更便宜。
發展到今天的結果就是東歐和前蘇聯的人才打好基礎,楊東升挖來對應的西方人才後,一比較,他們隻能退居次席,成為打下手的。
日本作為一個險些挑戰了美國的發達國家,在各方麵都算進入了一流,在半導體、碳纖維等方麵此時算超一流。
當然東歐、前蘇聯地區還得繼續挖人,畢竟他們在很多方麵比此時的中國還是更加先進的,尤其是楊東升急缺的大學教授,在其他地方是挖不到的。
兩人正說著,忽然一名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跑過來,“梁經理,前兩天那幾個人又來了!”
“什麽人?”楊東升聽得奇怪。
“是這樣的!”梁國慶連忙解釋,“前兩天過來了幾個專家,要到咱們廠子裏搞調研,還要指導我們的工作!這些人口氣狂的狠,我一看這樣子,就說要請示總公司,拒絕了他們,沒想到他們還當真了!”
“到底是什麽方麵的專家?”
“搞經濟的,看他們的名片,都是國內最頂尖的那幾所大學的!”
“經濟學家?讓他們滾!以後我們所有的工廠,嚴禁任何經濟學家進入!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玩意,還想來給我們做指導!”
這個世界上最騙人的職業就是經濟學家,尤其是這個年代國內的經濟學家,一水的公知。
在課堂上光明正大的說賣國,是他們的常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