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楊東升之前的經驗,塔克拉瑪乾沙漠下廢棄的古城,要麽是水源枯竭而逐漸衰落,要麽是毀於戰火。
這兩種情況,要麽城池年久失修,要麽遭到巨大破壞。
可是這座古城的損壞並不嚴重!
楊東升甚至在古城裏發現了不少沒來得及帶走的金銀財寶!
情況確實有些古怪,可是楊東升不懂考古,隻能繼續往下看。
學過初中地理的都知道,青藏高原本來是一片海。
後來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擠壓,大海變成了陸地,最終形成了地球上最巍峨的高原。
這一係列運動使這片土地下充滿了褶皺。
而這座古城就位於一道巨大的褶皺中間,古城下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有凝析油,有天然氣……
有些油氣甚至通到了水井裏。
繼續往下看,楊東升發現了更多的碳氫化合物。
這些碳氫化合物是固體的,但明顯不是煤炭形成的,而是石油留下的。
石油和煤炭雖然都是混合物,主要成份也都是碳、氫,但是根據楊東升這些年的經驗,具體成份還是有區別的。
石油的分子普遍較小。
即便是濃稠的重油,每個分子含有的碳原子數也不過20個左右,更濃稠的瀝青是30到40個。
而煤炭的分子鏈就長多,動輒都是100個以上。
還有煤炭中每一個碳原子對應的氫原子數量,也大約隻有石油的一半。
所以煤製油項目,通常又被稱為“加氫”。
這種碳氫化合物一層一層,一直往下延伸。
深度很快就超出了人類目前鑽探技術的極限。
迄今為止人類鑽的最深的井,仍然是前蘇聯的科拉超深鑽空,深度達到12263米,算起來也不過是12公裏多一點。
楊東升現在的能力,已經可以深入地下50公裏,但是仍然沒有看到這些碳氫化合物的儘頭在哪裏。
而且他發現這些碳氫化合物還在不斷分解。
分子鏈較長的物質含量在緩慢降低,新生出大量分子鏈更短的物質。
比如甲烷、乙烷、丙烷,還有凝析油、碳單質……
新生成的沸點較低的物質,如甲烷、乙烷、凝析油,會氣化,向上鑽。
而像碳單質這種沸點較高的物質,則留在了原地。
楊東升想起了,他在加拿大的那些可燃冰礦藏,那些可燃冰會不斷再生。
那裏的地下深處,應該也在發生著類似的反應。
深度越大,這種反應速度就越快。
這倒是很好理解,地下深度每增加100米,溫度就大約升高2.5攝氏度。
這裏是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地殼的厚度大,溫度增加可能沒那麽快,但是地下50公裏,怎麽也得有幾百度了。
石油化工說白了,就是使用各種方法不斷給原油加壓、加熱——有時候還需要一些催化劑,使原油分餾、裂解。
地下的高溫,密封的環境,正好代替了加熱器、壓縮機、反應罐、裂解爐等設施。
隨著楊東升一路看到可以探測的底部,所剩物質已經幾乎成了焦炭了。
楊東升猜想再深一些的地方,應該會出現純石墨。
再往下的話,隨著溫度和壓力進一步提高,應該就會轉化為鑽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