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麼過的麼!(2 / 2)

國姓竊明 浙東匹夫 3207 字 2023-04-12






濟爾哈朗童孔略微縮放:「攝政王真想重開邊釁?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麼?如今這節骨眼突然重新開戰,時機未見得比去年或明年更有利於我大清!

本王自也不是反對開戰。事到如今,南明與我大清勢成水火,勢必不能長久共存。可眼前畢竟停戰穩住了,何時重開,自然要挑一個對我大清最有利的時機!本王沒看出來今年對我大清有什麼特別有利的地方!

聽說這兩年,從南邊陸續傳來幾種米麥之屬,如玉米、土豆,為古時所無,產量遠高於稻麥。去年隻有淮北數處私下嘗試軍屯,果然解決了一部分軍糧。今年擴大了推廣,還往山東、河北蔓延。

據說南明推廣這些東西,最久的已經七八年了,一開始是在隨黃、後來擴大到整個湖廣,據說四五年前逐步推廣到整個南方。

南蠻子得其利已經七八年,我大清得其利卻還不滿兩年,今年才第二年,推廣麵積不夠大,收成也還沒下來。如此,南北國力受益於玉米土豆之多寡程度,明顯是南方遠勝於北方!我大清若是再多休養生息數年,讓北方也漸漸自發能種玉米的都多種玉米。國力豈不是也能相對於南方扳回一些,到時候再開戰,豈不是更加有利?」

濟爾哈朗也不說別的,隨口隻針對糧食和人口的問題,跟多爾袞辯駁了一番。

他提到的玉米土豆這些,也確實是中間明清和平休戰種田那幾年,漸漸擴散開來的。這東西朱樹人也沒法管控,因為一旦一種糧食普及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種,都能弄到種子,那麼被私販到淮北,滲透進入淪陷區,就是必然的。

一種數百萬人都能接觸的東西,還談什麼技術保密?無非是有個擴散過程,清軍要實驗、要推廣,要繁殖留種,都需要時間。

大明占的隻是一個時間差的利益,我比你提前多種了六年玉米土豆,這六年的積蓄就能形成巨大的國力差距。

濟爾哈朗終究年紀大了些,已經虛歲五十了,從四十七歲消磨到五十歲,自然再沒有年輕人的莽勁,想求穩。

多爾袞卻比他年輕得多,今年三十六,還想搏一把大的。更關鍵的是,他看問題比濟爾哈朗全麵,他意識到國力的發展對比不是這麼簡單算的。

「國力之消漲,豈能看糧食的多寡!為今之計,糧食隻要夠吃,便能穩住國力。至於指望靠著餘糧,重新繁衍人口,那得何止十幾年才能看到效果?

此前我大清為了編練綠營新軍,已經竭澤而漁,這幾年山東、淮北戶口減半,被壓榨的漢人南逃之勢已成,再拖下去,對我大清隻會不利。

眼下唯有立刻軍事上跟南蠻子血戰勝之、重新立威,震懾天下漢人,讓他們知道投明沒有機會!無非是再被我大清多殺一遍!還不如一開始就乖乖當我大清順民!」

兩年前剛休戰的時候,說實話,多爾袞也沒料到休戰期會有那麼多百姓不堪壓榨而南逃。主要是之前清朝對明連勝了幾十年,他覺得天下人都應該看得清,明沒有前途,不會有人去投明,吃兩遍苦受二茬罪的。

但他終究是低估了多鐸覆滅、淮南尼堪劉良左斃命這幾波的後續長遠影響力了。

哪怕南明最後給他了一個「麵子」,假裝試圖強攻收復鳳陽失敗、退兵,讓清軍貌似搶到了「休戰前最後一戰的勝利」,心情相對輕鬆地下了牌桌。

但隨著兩淮百姓冷靜下來,還是有很多人漸漸認清了跟著大明混的前途,認清了「此大明非彼大明,有了聖君賢相在位,大明跟先帝崇禎在位時那個大明,已經截然不同了,現在的大明是有前途的,值得效忠的大明」。

這個人心的覺醒,是多爾袞最害怕的,比戰場上的任何一場具體慘敗都嚴峻。他不得不稍微積蓄起點力量,就全力把這股想法撲滅!

……

濟爾哈朗原本沒有想那麼深入,被多爾袞反覆強調後,他站在為了大清國的整體利益的角度,倒也不得不承認多爾袞有點道理。

不過隨之而來,就是另一個麻煩。

濟爾哈朗不得不提醒:「縱然要重新開戰,如何鼓舞人心士氣,找到開戰藉口呢?我大清倒是不在乎信義,想殺蠻子便殺蠻子,想南侵便南侵。可終究是已經休戰數年,總要給將士們一個近因。」

南征的最大大義名分,當然是「統一天下,結束內戰」,這是任何改朝換代都能用的。說白了就是為了統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隨時想打就打。

但那隻是遠因,不是眼前迫在眉睫的近因。要鼓舞好士氣,遠近結合的動機,讓普通士兵都能代入,也是很重要的。

部隊不知道為何而戰,為何此時突然重新打仗,就麻煩了。

尤其是滿八旗已經沒有三年前那麼血性,那些在北京城裡提籠架鳥的社會垃圾已經逐漸變多了,你必須得給他找個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多爾袞顯然是有備而來,提前想好了。

他直截了當攤牌:「這幾年,南蠻子一直在吸納我大清逃奴!這個理由,隨時都值得用來激起我八旗兒郎同仇敵愾,南征搶回子女玉帛!

至於眼下,就編造一些挑釁摩擦,但說今年夏收或秋收時又有淮北屯戶大批南逃,我大清天兵要追擊抓捕!一旦開戰,後續水到渠成!

至於進兵路線,本王自會慎重,不會再如三年前那般選擇從淮揚直插南京了——當時讓十五弟直插淮揚,無非是看在南明立足未穩,且有內耗,根基不深,挾福潞之爭直搗腹心。最後也因冒進,功虧一簣。

如今南明根基已穩,求快奇襲已無意義,自當以自古南征的兵法正道,爭取徐徐奪上遊之利,而後掃平吳越!

或從南陽進兵,破襄陽,或順勢先取信陽淮南之地,全據大別山之險,再步步蠶食,或沿大別山東路,由鳳陽取壽縣、合肥,由淝水巢湖直插江北。這些路線,都好過從淮安、揚州爭邗溝道南下。」

濟爾哈朗看多爾袞能認清三年前的戰略失誤,倒也對他又恢復了一些信心。

確實,從淮安直搗揚州、再從鎮江渡江,那是搶時間時的打法,求一個先聲奪人。自古一旦南北對峙穩住多年後,再要南征,就沒人走這條路的。

爭取上遊之利,才是自古南征的正道,隻是現在要從長江的最上遊、也就是四川地區下手,有些不太可能。

畢竟秦嶺險要徹底在明朝之手,大明在四川地區的統治如今還非常穩固。聽說有可能要升任總督的巡撫方孔炤,也治理百姓很得人心,沒有可乘之機。

四川守將秦良玉也是老成名將,為清軍所忌,唯一美中不足的,隻是秦良玉年事已高,聽說這兩年時長重病——隆武三年,秦良玉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了(歷史上還能再活一年多就要老死了)

四川眼下的局麵,讓清廷完全沒法下手,何況陝西的吳三桂也還在那兒遊離呢。

多爾袞放棄了揚州路,沒考慮做不到的四川,專注南陽、信陽、合肥三地,說明他好歹穩重了些。

清廷高層內部又磋商了一番,對於再次開戰的大方向,倒是形成了統一。

剩下的隻是部署細節、各路軍兵力人事如何分配的問題,都可以商量。

另外,既然要開打,就還得做點內部團結的準備工作。多爾袞就以順治的名義下旨,讓各省督撫送嫡親兒子進京當人質,以便戰時兵權下放時,能更好地掌控挾製地方。

當然,實際操作時,清廷的擬旨官員當然不會這麼鯊臂,直接把真實目的說出來。

所以旨意明麵上的文字是這樣的:

「在京官員三品以上,在外官員總督、巡撫、總兵,各送嫡子一人入朝侍衛,以習滿洲禮儀,察試才能,授以任使。」(史實,原文一字不差。唯一的出入是正史上這道旨意下發於順治四年三月,現在拖到了五月)

明麵上說是要給督撫們的兒子一個額外考驗升官的機會,不是當人質的。而且在督撫之前,額外加了「在京官員三品以上」,好像主要是針對京官子弟多給個機會,督撫隻是捎帶似的。

實際上稍有政治覺悟的都知道:針對督撫才是真,京官不過是個煙霧彈罷了。

旨意下發之後,各地漢人督撫降將自然也都要照辦,尤其是新編入綠營的將領們。

陝西的吳三桂,山西的薑瓖,也都在收到之列。

隻不過吳三桂名義上一直不說自己是清臣,位置微妙,收到清廷的示好,一時也難以委決,要不要送吳應熊去北京。

山西的薑瓖卻是已經實打實做了清臣多年,而且他地處清國控製區腹地,也沒得選,隻猶豫了幾天,就把嫡長子送去北京。薑瓖的服軟,進一步讓壓力完全到了吳三桂這邊。

</p>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