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江陰圍城(2 / 2)

國姓竊明 浙東匹夫 1677 字 2023-04-11






戰場的地形並不利於大兵團展開,城北黃公山,城南惠山,還有放運河水帶來的泥濘爛地,把一切原本低窪適合行軍穿插的平原都淹了。

若是在北方,這寒冬臘月的季節,多鐸也不至於太怕水,因為清軍在苦寒之地打仗打習慣了,北方的河流臘月早就結冰了,甚至連黃河表麵都能結冰。這才有曆朝曆代河北雄兵趁著嚴寒鐵騎渡黃河的典故。

但到了江南,情況截然不同了。哪怕是小冰期,冬天依然不能讓長江或者太湖結冰,運河水放出來後,隻會留下泥濘。

多鐸原先也沒來過江南,甚至他那些主要謀士和文官,不論張存仁還是孫之獬,也都沒來過江南——孫之獬雖是漢人,卻是山東籍的,一直在北方做官。這導致他們原先都沒太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沒料到最後會需要在大冬天的跟泥濘作鬥爭。

而江陰縣的城牆,經過此前一段時間的搶修,外牆也額外加固了一層緩坡的夯土,質地看著不是很堅固,但絕對能吸收炮彈的衝擊動能,已經接近西式棱堡或者說南陽縣的城牆設置了。

當然,具體到細節,閻應元修的城,跟張煌言修的南陽縣還是有點不同的。

江陰縣更小,城池原本的規模也更局促,城牆四角原本也沒有角樓炮台,馬麵數量也很少,無法布置足夠的側射交叉火力佛郎機,用於轟城牆根的蟻附之敵。臨時要憑空造大型炮台,工程量太大,民夫也來不及施工。

所以閻應元因地製宜,放棄了建造大型炮台的想法,而是在城西設置了幾個凸出於城牆百步外的小型獨立要塞,隻以甬道土堤與主城連接——

對這種設計沒什麽概念的,可以理解為西式棱堡外部的凸出式三角堡,也就是意大利語裏的“Rivelo”,意大利人1497年就發明了。

也可以理解為三十年前大阪戰役中真田幸村在大阪城南修建的“出丸”。隻不過真田丸隻是藏火槍隊的,閻應元修的那些前出式三角堡,每個都可以布置四門紅夷大炮,而火槍隊也一樣不少。

清軍剛剛抵達時,不了解這種凸出三角堡的效果,就想著直接先速攻一把,奪取幾個外圍工事以壯軍威。

他們把僅有的紅夷大炮都拉來對著這些三角堡狂轟,然後組織大量鐵甲士卒直接飛梯登城,覺得這些三角堡藏不了多少人,隻要以數十倍甚至更多的士兵四麵圍毆,絕對能拿下。

然而一打起來,多鐸就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

這些三角堡之所以造成三角,都是經過嚴密的數學計算的,其外側的兩道三角形斜邊角度,剛好都是跟後麵主城牆僅有的那幾個馬麵炮台互相呼應的。

清軍如果沿著那兩條外斜邊蟻附,就會被後側主城牆馬麵的紅夷大炮精準側射,打成穿糖葫蘆,火槍隊也可以敞開了側射,讓攻城士兵都處在一條瞄準線上。

而清軍如果繞過三角堡的兩條朝外斜邊、非要從朝內的那一側攀爬,倒是可以防止剛好處在交叉火力線上,但那個位置距離主城牆也最近,隻有幾十步,要腹背受敵。

最歹毒的是,閻應元修的這三個凸出式三角堡,其牆頂的女牆垛堞,都是隻有朝外那兩條斜邊上才有,而朝內麵對主城牆那一側,是沒有女牆垛堞的,光禿禿無處藏身。

三角堡的高度也比主城牆略矮一些,確保一旦這些外圍工事被清軍奪取,清軍也無法在牆頂站穩腳跟,因為他們毫無掩體,站位還比後麵主城牆的明軍低,隻會被單方麵屠戮射殺,挨個點名。

顯然,這一切背後的數學原理、設計應用,又是朱樹人點撥的,並且由朱樹人在武昌的學術理論團隊加以論證、工程技術人員具體檢驗過的。方以智、宋應星,每個人都在其中做出過貢獻,最後閻應元不過是一個學習並加以應用的集大成者。

清軍的初次輕率進攻,直接後果就是丟下了足足千餘具屍體,卻什麽都沒得到。還不得不重新回到慢慢圍城、慢慢製造重型器械的老路上去。

清軍轉移目標後好不容易鼓舞起來的士氣,也再次低落了下去。士兵們在泥濘中迂回搬運,推著車輪時常深陷的牛車,把圍城物資運到敵後的城東、城北,把江陰城四麵都分割包圍起來。

對麵的閻應元,也沒一味死守,甚至敢於在清軍少數圍城部隊先鋒、輜重過於深入,或者脫節時,主動打開江陰縣的城門,派出敢死隊反擊,把清軍落單或陷入泥濘的輜重隊截殺。

雖然這種截殺隻成功了一兩次,但也極大地鼓舞了江陰城內守軍的士氣,讓他們愈發尊重閻應元,對他的一切命令毫無保留地遵照執行,如臂使指。

多鐸一開始完全沒料到明軍有這個膽子,損失了兩批陷入泥濘的馬車後,不得不讓自己麾下的圍城部隊相互之間別離太遠,不要落單,但這卻導致了進度的進一步遲緩。

清軍花了四天時間,才初步建立了圍城陣地,又花了五六天,才修起必要的防禦工事,避免明軍突然出城騷擾時被打個猝不及防、顧此失彼。

繁體小說網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