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會議期間,內維爾和小胡子簽署了一份“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決心以協商辦法”解決一切爭端。
內維爾對於“英德宣言”非常滿意,從慕尼黑回到倫敦的時候,內維爾在機場揮動著那張希特勒簽字的宣言,對歡迎人群得意忘形地宣稱:從今以後,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現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這終究是奢望,小胡子比內維爾想象中瘋狂,“英德宣言”墨跡未乾,小胡子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綏靖政策惡果再現。
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並,不僅進一步刺激了小胡子的野心,對法國的聲望同樣是巨大打擊。
小胡子上台後,法國就開始尋找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是法國的盟友之一,按照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條約,法國應該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負責。
可是在慕尼黑會議中,法國不僅沒有充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反而夥同英國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對德國妥協,最終導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並,法國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代價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相信法國的承諾。
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德國開始瘋狂擴軍備戰。
到1938年底,德國已經擁有300個空軍中隊,陸軍擁有不少於56個步兵師,四個裝甲師,以及36個師的預備隊。
這些預備隊已經接受完整訓練,隻需要配發響應武器,就會具備戰鬥力。
與此同時,奧地利還可以提供至少12個步兵師。
奧地利軍隊同樣缺少武器,德國正在新建更多兵工廠,三號坦克的型號已經發展到C型,預計到39年初,德國就可以為所有部隊配發武器。
到時候德國的空軍力量也將增加到400個中隊。
空軍這方麵,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一度在空軍方麵實力淩駕整個歐洲,英國空軍都要退避三舍。
到1935年,奇怪的事情突然發生了,法國不再關注空軍部隊,給空軍的撥款逐年減少,也不再研發新機型,當德國飛機工廠馬力全開生產BF109的時候,法國飛機工廠的工人正在爭取40小時工作製。
也就是從1935年到1938年之間這短短幾年,法國空軍的實力遠遠落後於德國。
在這短短幾年裏,通過西班牙內戰,德國空軍技術在飛速進步,從落後的雙翼機到先進的全金屬戰鬥機,德國人的進步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等新上任的法國空軍部長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是1939年一月份,此時德國已經對波蘭提出領土要求。
和隻擁有法國承諾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同,波蘭同時擁有英國和法國的安全保證,如果德國進攻波蘭,那麽英國和法國必須向德國宣戰。
當然了,宣戰是一回事。
打不打又是一回事。
打到什麽程度也是個問題。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肯定不會為了波蘭賣命。
波蘭位於德國和俄羅斯之間。
德國和俄羅斯已經有某種協議,會同時向波蘭發起進攻。
等德國和俄羅斯瓜分波蘭之後,德國就將和俄羅斯接壤。
英國和法國還指望著到時候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爆發戰爭呢。
那樣英國和法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時局的變化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德國還沒有真正出兵波蘭,意大利首先向阿爾巴尼亞發動攻擊。
阿爾巴尼亞是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的國家,實力弱小。
意大利軍隊經過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和西班牙內戰的錘煉,攻擊阿爾巴尼亞這樣的國家毫不費力,《泰晤士報》的編輯還沒有排完版,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4月28號,小胡子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決定突破《英德海軍條約》的限製,建造更多的潛艇。
這讓英國真正感覺到了威脅,英國的政客們瘋了一樣四處奔走,希望拉攏到更多的盟友。
可是值得拉攏的國家沒幾個,最值得拉攏的一個在非洲南部,一個在北美,最後一個跟德國結盟的幾率,比跟英國結盟的幾率更高。
所以英國的政客們找了一圈,悲哀的發現隻有法國才是英國最靠譜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