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肯定是想爭氣的,可是被德軍淩厲的攻勢打蒙了,6月22號俄德戰爭爆發,大胡子一直到7月3號才宣布俄羅斯進行總動員。
也就在大胡子宣布總動員的同時,基輔戰役爆發,總兵力為85萬的西南方麵軍麵臨巨大威脅,形勢對俄羅斯極端不利。
在此之前的7月6號,明斯克戰役結束,處於包圍圈內的32萬俄軍全部投降,總兵力達72萬人的西部方麵軍在一個星期內潰不成軍,隻有不到20萬人逃出德軍的合圍。
同樣是在7月7號,西部方麵軍總司令德米特裏·格裏戈利耶維奇·巴甫洛夫,參謀長弗·葉·克裏莫夫斯基赫,及其他二十多名將軍被逮捕,交由軍事法庭追究責任。
這個巴甫洛夫,就是曾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那個巴甫洛夫.
應該說西部方麵軍的失敗,和巴甫洛夫有很大關係.
西班牙內戰中,因為人民陣線裝甲部隊的拙劣表現,使巴甫洛夫認為坦克部隊無力單獨進行戰鬥,隻能支援步兵,這導致俄羅斯將早已組建的機械化部隊解散,直到1940年德軍裝甲部隊在閃電戰中發揮巨大作用,俄羅斯的裝甲部隊才重建.
可惜這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俄羅斯坦克的性能這時候已經遠遠落後於德國坦克,戰術方麵又有極大差距,在經曆過大清洗之後,俄羅斯前線部隊指揮官的素質和德軍軍官相比也有極大差距,很多原因綜合到一起,最終導致俄羅斯西部方麵軍的徹底失敗.
大胡子認為,巴甫洛夫身為西部方麵軍總司令,應該為西部方麵軍的失敗負責.
所以巴甫洛夫和克裏莫夫斯基赫,以及第四集團軍司令員亞·安·科羅布科夫同時被以叛國罪槍決.
這個結果對於巴甫洛夫來說是不公正的.
巴甫洛夫並不是一無是處.
如果不是巴甫洛夫的當機立斷,那麽西部方麵軍將全部被德軍殲滅.
巴甫洛夫至少為西部方麵軍保留了20萬有生力量.
也就在西部方麵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同時,西南方麵軍同樣正麵臨滅頂之災.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發動明斯克戰役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在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元帥的指揮下,從烏克蘭西部突入俄羅斯邊境,向基輔方向發動攻擊.
這裏要介紹下巴巴羅薩計劃中,德國三個集團軍群的攻擊方向.
在德軍的計劃中,北方集團軍群26個師由勒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穿越波羅的海三國,以列寧格勒為目標.
中央集團軍群49個師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從華沙地區出擊,經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以基輔為目標.
巴巴羅薩計劃發起後,德軍在三個方向上進展迅速,北方集團軍群由於立陶宛的加入,現在已經攻入愛沙尼亞.
中央集團軍群則通過明斯克戰役將俄羅斯西部方麵軍徹底擊潰,正在向莫斯科前進.
南方集團軍群攻入俄羅斯境內之後,先後攻占利沃夫、特洛普及文尼察,又粉碎了由基爾波諾斯上將率領的4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發動的反攻.
在布羅迪,德軍和俄羅斯軍隊之間爆發了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激烈,最殘酷的坦克戰.
這一仗德國人和俄羅斯人都拿出了全部實力.
德國這邊龍德施泰特調集了南方集團軍群所有的750輛坦克.
基爾波諾斯這邊則擁有3500輛坦克.
關鍵在於基爾波諾斯這邊的坦克,大部分都是T26和BT7之類的輕型坦克,防護力不足,攻擊力同樣不足。
德國這邊的坦克則大多數都是近年剛剛服役的三號和四號,麵對俄羅斯坦克擁有明顯的性能優勢。
反映到戰鬥結果上。
數量眾多的俄羅斯坦克,在戰役結束後損失了近百分之八十。
布羅迪戰役結束後,德國人繼續高歌猛進。
這時候中央集團軍群已經結束了明斯克戰役,西南方麵軍所處的陣地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麵臨被包圍的危險。
西南方麵均總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擔心西南方麵軍重蹈西部方麵軍的覆轍,請求戰略撤退。
這個要求遭到大胡子的拒絕,大胡子全然不顧西南方麵軍有被包圍的危險,要求西南方麵軍就地防禦,伺機反擊。
反擊!
俄德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軍隊一潰千裏,鮮有勝績,大胡子與其說是尋找機會伺機反擊,不如說是要舍棄整個西南方麵軍,為俄羅斯下一步的防禦計劃爭取時間。
俄德戰爭爆發時,俄羅斯西南方麵軍總兵力85萬人。
敖德薩是黑海沿岸最重要的城市,氣候怡人,溫度適中,由於敖德薩港口是天然不凍港,所以在水路運輸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黑海明珠”。
南部非洲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有超過百分之六十是通過敖德薩進行。
歐洲爆發後,為了爭取俄羅斯的加入,南部非洲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愈發頻繁,敖德薩也因此成為黑海最繁忙的城市。
和南部非洲城市相比,敖德薩並不先進,城市裏隻有很少的高樓大廈,更多是具有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曆史的古老建築,多了幾分深厚曆史底蘊。
南部非洲駐敖德薩使館,就位於港口不遠處的舍甫琴科大街。
舍甫琴科大街是為了紀念烏克蘭著名詩人和藝術家塔拉斯.舍甫琴科命名的,在加入CCCP之後,俄羅斯人將這條街道更名為列寧大街,不過敖德薩當地人還是習慣沿用古老的稱呼。
南部非洲在敖德薩使領館的工作人員隻有46人,其中真正的南部非洲人隻有35人。
歐戰爆發後,一部分南部非洲籍工作人員提前撤離,留在敖德薩繼續工作的隻剩下16人。
俄德戰爭爆發後,使領館再次撤離人手,還留在敖德薩使領館工作的南部非洲人隻剩下大使陳銘恩和使館武官伊凡·米哈伊洛。
伊凡·米哈伊洛是哥薩克人,擁有烏克蘭和俄羅斯雙重血統,保護傘公司資深雇傭兵,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在保護傘公司服役,這一次歐戰爆發後重回南部非洲軍中,被任命為駐奧薩德使館武官。
布羅迪戰役結束的第二天,陳銘恩把伊凡叫來,希望伊凡和他的家屬離開奧薩德回到南部非洲。
“俄羅斯人輸掉了布洛迪戰役,烏曼已經成為戰區,敖德薩和基輔之間的聯係被切斷,西南方麵軍在劫難逃,豐收號貨輪就停在港口,你和伊蓮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塞浦路斯——”陳銘恩將一個信封遞給伊凡,裏麵是伊凡和他的家人的路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