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花落燕大(1 / 2)





在場的人,除了興禾收藏的六個人,書記和校長,孫主任,還有國按的同誌,每個人都盯著那個巨大的球體。

「書記、校長,我必須立刻向上級匯報, 把這裡保護起來。至於怎麼運走,還請等上級的指示」楚宸說道。

書記和校長點點頭,這是必須的。

保護國寶的安全是第一要務,其他的都好說。

不到十分鐘,大批武警趕到,把現場嚴密的保護了起來, 外麵拉起警戒線,防止閒雜人等靠近。

大批的專家隨後趕來,在專家的指導下, 小心的把球體吊運到一輛車上,然後在武警的押送下駛往燕大考古係的小樓。

到了考古係的小樓內部,專家們開始在亮如白晝的燈光下,開始打開球體。

「注意,外麵的繩索是明代晚期或者清代初期的,這種棕繩本身就是文物,不要弄壞了。一定要小心的解開。注意這個打結的方式,對仔細拍下來,這是明代的方式。」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專家說道。

年輕的研究人員們更加小心,隨著繩索的一條條解開,取下。包裹的氈子呈現在了眾人麵前。

一個老專家仔細用放大鏡檢查了之後,點點頭,說道:「看材質和織造的工藝, 這是厄魯特蒙古的手藝,年代也很久遠。小心點別弄壞了。」

氈子一層層的被打開, 裡邊出現了好多牛皮的口袋,袋子口用繩子紮緊。專家們震驚了,這些牛皮口袋也是文物。

至少有幾百年歷史。

最後,一卷卷外麵用絲綢包著,套子包裹著的竹簡被取出來。

鄔先生對這些古籍已經做好了整理。他在抄寫時,就分門別類,每一卷都套上白色絲綢的套子,並提寫了編號和名稱。

瑤光在傳送時,故意衰減了碳十四的含量,使之和明末的年代相符合。

專家們看到這些包裝如此之新,都以為是現代的,不過仔細研究發現,居然都是明末的織造工藝,當時就大為吃驚。

明代的絲綢保存下來的極少,定陵出土的基本都損毀了,這些絲綢的價值無法估量。

最後當一卷一卷的竹書被拿出來時,專家們幾乎都瘋狂了。

這些竹簡都是用刀子在青麵刻上去的,不是用毛筆和墨在黃麵書寫的,這一切都證實了,這是西周初年的竹簡。

西周簡, 實錘了!

現場頓時瘋狂了起來。

一次性得到如此之多的西周竹簡, 簡直時爆炸性的新聞。之前發現的西周直接的文字記錄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但是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很少。一個青銅器上隻有幾十個字,甚至有的就沒有文字。

這次發現了全套的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竹簡。合計八萬四千字。這麼巨大的信息量時駭人聽聞的, 就是整理翻譯就需要十幾年時間。

《連山》,後亦稱《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據傳為天皇氏所創。

遠古有三易,《周禮》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兩千年來歷代典籍鮮有記載,學術界無不認為其已失傳,已成定論。

此二易也成為華夏文化領域裡的一件千古之謎。

歷來學界以為,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

而這次發現的連山易第一卷,確實是以艮卦開始,和古籍上的記載相吻合。

燕大歷史係和考古係的教授們激動的渾身直打擺子,這是見證歷史的時刻,這些竹簡保存非常之完好,一看就知道這就不是從地下挖出來的。

出土的竹簡和在外麵環境的竹簡,區別很大,一眼就能看出來,可見這些東西都是一隻在世間保存著。西周到現在,三千多年了,簡直就是奇蹟。

教授們雖然從打開的部分內容上看到了史書上可以印證的部分記載,但是,保存這麼好的竹簡仍然讓人無法相信。

就看上麵能否同意,用沒有字的簡,取下一部分做碳十四測驗,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西周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