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1 / 2)





楊凡腰上圍著圍裙,站在一口大鍋旁邊,正在麵桉上拉麵。

沒錯,就是在做蘭州拉麵。

今天是小娘皮過生日,楊凡決定給她做碗麵。

剛剛收到生日禮物的小娘皮笑顏如花,美滋滋的等著夫君給她下壽麵。林月如和梅香在一旁一臉的羨慕。

她倆是妾,就是過生日,老爺給下廚,按照大明的規矩也是不合適的。

林月如、梅香和侍女們圍在一邊,正學習楊凡的拉麵技術。

蘭州拉麵是蘭州的特色美食,始於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係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帶入蘭州的。

大明這個時候,隻有粗糙的拉麵技術。相傳拉麵是唐朝發明的,但是不論是配料,還是澆頭都很粗糙。遠不能和蘭州拉麵相比。

明末的時候,朱舜水東渡扶桑。把拉麵技術傳到了東瀛。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東瀛拉麵。

「你們看好了,這種東西訣竅就在和麵上,麵裡邊要加上蓬灰。才能拉出來不斷。一碗好拉麵講究很多,甘南的氂牛永登的麵,皋蘭的蓬灰甘穀的線(辣椒)。可惜這些都沒有,就湊合做吧。」

楊凡嘆了口氣,打來了大明再也沒有吃過可口的正宗蘭州拉麵了。

以前工地旁邊有一家。因為便宜,好多工友吃膩了工地的豬食,就會幾個人相約去改善一下夥食。

一碗地道的蘭州拉麵,來幾十個肉串,加上冰鎮的燕京啤酒。在太陽落山後,十幾個工友,吃著毛豆、煮花生。那可真是人生難得的享受。

這種活計,楊凡隻會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露一手。平時他是不會下廚弄的。

所以侍女們都眼巴巴的瞅著,生怕錯過了哪一個步驟。

老爺做吃的可是一絕,就是能觀摩的機會太少了。

隻有夫人們過壽、或者老爺心情特別好,亦或者老爺饞嘴了,才會擼起袖子親自下廚,做一些大家誰也沒有見過,但是超級好吃的美食。

這個年代的人,對於手藝,那是非常的看重。

有一門手藝,就能養活一家老小。所以對於肯傳授手藝的師傅,那是非常的敬重。

師傅把手藝傳給你,那就是養活了你一家老小。

這個年代,每個行業都是壁壘森嚴,連說話都是行話兒,圈子外的人連聽都聽不懂。

師傅要是不想教你,你就是把頭磕出血來,都不管用。師傅就是一句話,不是我不收,是祖師爺不賞你這口飯吃。

十三四歲,入門先要做學徒。

劈柴、燒火、跳水,乾雜活。先乾個十年八年的。起早貪晚,等到師傅認為你的性子磨礪的平靜了,能靜下心來了。才會一點點的傳授你手藝。

而且當學徒都是,幾乎像是簽了賣身契一樣。

給師娘倒夜壺,伺候師傅洗腳,和傭人沒什麼區別。

還成天挨打挨罵。投師契約寫的明白,受不了虐待打罵,投河溺井上吊,一概與師傅無關。

所以,有人學藝不精,就會被人調侃。當初沒跟著師傅好好學,淨是忙著伺候師娘了。

現在,在老爺這裡,不但吃的好,穿的好,還有月錢。

幾位夫人也善待下人,還能學些本事,這簡直就是打著燈籠都找不來的好事。還能不珍惜。

等自己年紀大了,不在當侍女了,嫁人了。

或者夫人給指婚給家裡的其他奴才。

這些手藝除了在府裡當差,也能讓沒能在府裡某上差事的子女,有一份謀生的本事。

楊凡撈出麵條,他煮的比較多。一碗麵不值當他忙乎一回。足足下了幾十碗,讓大家一人一碗,給夫人祝壽。

「你們看著,一碗好的牛肉拉麵,講究「一清(湯)二白(籮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這五種顏色。」

說著楊凡把麵撈出,分到碗裡,澆上澆頭,就是熬的一夜的牛肉湯。撒上蔥花和牛肉粒。

頓時,濃香四溢,看的眾人直流口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