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盛世危機(1 / 2)





「土木堡這件事處處透著詭異,我也覺得很多的細節都不可思議。【Google搜索.com】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歷史記錄被修改、掩飾了太多。以至於經過快兩百年的時間早已麵目全非。從我個人來看,我還是挺同情英宗的。」張世澤喝了口酒,徐徐說道。

楊凡點點頭,說道:「我查了一下史料,說是英宗朝皇帝和大臣都想振作,把仁宣兩朝以來逐步萎縮的國勢重新振作起來。英宗在土木堡之前曾經三次北伐,都取得的不錯的成果。」

張世澤點頭道:「沒錯,但這三次北伐都不是他指揮的。英宗是少年天子,八歲即位。正統年間,朱祁鎮在正統三年(亦集乃之戰)、正統六年(豐州之戰)、正統九年(以克列蘇之戰)所發動的三次大規模北伐。」

「這三次北伐,他分別是十歲、十三歲、十六歲。他當時太小,朝廷實際上是大臣和太皇太後張氏掌握。太皇太後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不斷上升。這些戰爭其實都是三楊打的。」

楊凡說道:「我聽說張太後本人隻是聽取朝政,但從來不乾涉朝政,和文官集團相處的比較好。後來的評價也挺高的。」

張世澤說道:「如果太皇太後能多活十年,絕對不會有土木堡的慘劇發生。這種規模的慘敗,是自古以來,北方胡人從來沒有過的勝利。區區三萬騎兵,就擊潰了二十多萬京營。」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換源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正統初年,太皇太後與三楊治國有道,我大明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

「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後張氏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後)。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楊凡說道:「沒了這些人,王振才得勢的吧。」

「是的,當時英宗十九歲了,沒有任何人掣肘他了。他開始重用宦官,用來和文官對抗。」張世澤說道。「重新啟用太監是宣宗開始的,當時文官的勢力就已經讓皇帝不安了。」

「麓川之役也是英宗朝的事情吧,當時南北兩個方向都出了問題。」楊凡問道。

張世澤點了點頭,說道:「雲南一直在打仗,牽扯了很多的兵力。也先又統一了長城以北,南北都出現了邊患。」

「其實還不止這兩處,仁宣時期,寶鈔就開始急劇貶值,白銀價格狂漲。大量流民進入山區盜採銀礦。浙江有葉留宗等銀礦礦工聚眾造反。福建還有鄧茂七造反。廣東有黃瀟養造反。」

楊凡點點頭,這些情況他是知道的。

葉留宗那些人都是武裝開礦的。大明官府禁止他們盜採銀礦。不斷的打擊他們,這些人不開礦沒有生路。最終造成浙江戰亂。

鄧茂七這些人是因為地主和官府勾結,多收取幾倍的田租,被逼造反。

而廣東的情況也類似。廣東官府和豪強勾結,把自耕農強行沒收土地,土地交給豪強,強迫農民變成佃農。然後兩家分享好處。

農民自然不肯,紛紛反抗。但是官府和衛所出麵鎮壓。這些被奪了地的農民被打被殺,告狀無門。所以紛紛造反。

廣東當時更是烏煙瘴氣,豪強公然在莊稼成熟後,搶收農民的莊稼,農民反抗則被殺死。不反抗就要餓死。當時稱為「占沙、搶割」

大明才建立幾十年,地方上就已經腐壞到了這樣的地步了。按說這個時候應該是上升時期才對,可是大明基層腐壞的速度太快了。到了英宗時,已經出現了全國不穩的苗頭。

不僅農民此時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衛所也已經腐朽不堪再用了。衛所的軍戶,這時候,逃跑的就快有一半了。軍官的殘酷比地方豪強還厲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