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斥候戰三(1 / 2)





弩機的射速一向不高。一分鐘弓手可以射十五六支箭。一個箭囊三十支箭,兩分鐘就可以射完。而弩可不行,這東西一般都是用腳踏上弦的。靠的是腰力。沒有一把子力氣可玩不轉。

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遊牧民族的胳膊力氣再大,也大不過農耕民族的大腿。因為大腿承重,乾農活,背東西,彎腰收割,鋤地。全靠腰力和腿力。所以蹶張弩一出來,就把遊牧民族弓箭的優勢抵消掉了。

遊牧民族自小騎馬,需要用雙腿夾住馬身,不然就會掉下來。年深日久,兩腿就會生根。而且騎馬其實是虛坐,尤其是高速度奔馳的時候,騎手前弓著身體,雙腳站在馬鐙上。屁股其實是不挨著馬鞍的。

這其實就是馬步的由來。他們從小騎馬,雙腿自然生根。格鬥時,農耕民族很難推倒他們。他們的下盤很穩定。

大家都知道,練武第一個基礎就是蹲馬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隻有農耕民族才需要蹲馬步。這就是模彷遊牧民族騎馬。遊牧民族是不需要蹲馬步的,早就在日常生活中練出來了。

但是,弩一出世,衝擊最大的對象就是弓手和騎射手。

一個優秀的弓手需要十幾年的培養,花費無數資源。一個優秀的格鬥武士同樣如此。但是,一把弩,就是八歲兒童也能瞄準,扣動扳機,把弓手和武士射死。

戰爭的成本空前的降低了。

弩的弓力普遍比弓大的多。畢竟是用腰腿上弦的。還特別適合端著瞄準,尋找最佳的射擊時機。

弩還有瞄準裝置,拋物線射擊時還有標尺,也就是望山。這玩意兒帶著刻度的。射程上,不論是直射還是拋射,都大大領先於弓。

唯一的缺點就是射速太慢,一分鐘兩發。而弓手可以達到十五六發。

所以,農耕民族對付遊牧民族時,如果使用弩。就隻有兩種辦法,一個時成規模的使用。瞬間的集火打擊,把敵人射的崩潰。

第二就是利用陣法,三段,甚至四段、五段輪換射擊。例如李陵四千精兵深入匈奴,對抗單於十萬騎兵。就是靠著陣法加勁弩,殺傷了一萬多人。

而現在,楊凡用現代的先進技術加持下,在機匣中裝上助力滑輪組。拉機柄拉一下就上弦了。速度比弓還快,射速能達到一分鐘二十發。

而且拉力很小,根本不累。不像弓手。射完一箭囊箭,胳膊都抬不起來了。

這時候,弓手就是廢人。既不能射擊,也不能格鬥。需要退下去休息。

此時,第二輪弩箭飛來,發揮了更大的穿透力。因為距離更近了。蒙古人的騎兵在高速衝鋒。

又是一輪人仰馬翻,這一次二十幾個人落馬。

阿魯不花心裡在滴血,這個百人隊時他的心血結晶。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選擇出好苗子,再加以嚴酷的訓練。此時,他們毫無意義的就被這些可惡的漢人射死了。

這一次他也不在回到馬背上了,他知道。既然兩輪射擊間隔這麼短,說不定第三輪也很快到來。

果然,一切如他所願。第三輪射擊如期而至。這一次再有二十多人被射倒。

阿魯不花幾乎氣的吐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