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船遲打頭風 二更合一霸王票加更……(2 / 2)







他在春耕之前巡視了一遍秦國腹地的田地,提出了許多改進意見。

他還來到了九原、雲中、雁門三郡,指導三郡儘可能地種植抗旱的作物,比如土豆和大菽,讓他們提高糧食自給率。

朱襄巡視田地的作用比其他人巡視田地大許多。

田裏的事,隻有親眼見到了才能做出具體的應對。朱襄腦海中的農業知識遠超旁人,領先兩千年,每到一處地方,都能給當地提出改良的意見。

朱襄在秦國的名望如日中天,連他待了許多年的南楚三郡都比不過。

南楚三郡習慣了朱襄的指導,所以有一種因為離得太近,反而習以為常的感覺。

朱襄離開秦國腹地許多年,他在秦國的事跡都變成了傳說。特別是荒年,農人都盼著長平君來拯救他們。

現在長平君來了,幾乎是長平君說什麽,他們就毫不猶豫地照做。

他們甚至恨不得長平君的指導精確到挖多深的地,澆幾瓢水,放幾顆種子。

朱襄能理解他們的焦急,但也不斷告訴他們人力有儘時,不要對他報以太大希望。他們隻能儘人事,聽天命。

有農人詢問朱襄,能不能和老天溝通一下,讓老天別再降災了。

朱襄隻能苦笑,用荀子那句話回答他們。

天行有常,不以人心改變。

一位明君所能帶來的,隻是在災年帶領農人儘可能地減少災禍,就像是如今秦王所做的那樣。

有很多農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朱襄沒有繼續說服他們。

說服有什麽用?能讓災年過去嗎?

不能。

連續兩三年的時間,氣候越來越異常,生活越來越困難。誰的心裏都惶恐不安,誰的心裏都滿懷怨氣。

他不怪農人的愚昧,不怪農人私底下可能存在的對他的怨言。

他所做的也隻是,聽天命,儘人事。

當朱襄來到了雁門郡,得到了雁門郡軍民夾道歡迎。

朱襄從未來過雁門郡,但他已經是雁門郡名聲最高的人之一。

從李牧到信陵君,都在不遺餘力地宣揚朱襄的名聲。雁門郡眾人對長平君朱襄公,真可謂是“久仰”。

雁門郡與趙國接壤,郡內有許多趙人,所以對趙國國內形勢較為了解。

他們發現趙國到處在鬨饑荒,自己的田地情況不如趙國腹地,但居然在秦國的幫助下沒有太大的饑荒出現,心裏都慶幸自己投秦了。

若自己還在趙國,趙國腹地都饑荒了,那運來的糧食肯定會減少許多。雁門郡還要支援更為艱難的雲中郡和九原郡,到時候別說庶人和兵卒,將領可能都要餓肚子。

邊疆就是這麽苦。

朱襄來到雁門郡之後,先幫忙調整了種植結構,然後告訴他們,現在中原地帶普遍變暖,那麽草原一定會多雨,水草會變得更加豐茂。

比起困守城中,三郡不如主動出擊尋找水草豐茂處,搶奪北胡的牛羊,然後自己放牧。

雁門、雲中和九原三郡確實田地質量不行,但用作牧場,肯定比更北邊的牧場質量更好。

種糧不夠就放牧。草原上的城池,是真的可以糧食不夠改成吃肉。

朱襄不僅會種地,也會一些最基本的養殖經驗。這些養殖經驗,足以讓北方三郡的人自己圈地養殖。

北方三郡有些擔心,他們才剛投秦不久,秦國會不會給他們提供武器和最初的軍糧。

而且他們也擔心自己突然出兵,秦王會忌憚他們。

朱襄保證道:“有我和李牧擔保,你們放心。這也是你們展現出能力的機會。”

有了朱襄的保證,秦王子楚咬牙為北方三郡提供了一批糧草,並親自來戰前動員,鼓勵他們走出長城,掠奪北胡的物資度過荒年。

朱襄留在了北方三郡,教導他們飼養和加工掠奪來的牛羊。

皮革織造,羊毛處理和紡織,肉類處理……北方三郡對長平君越發尊敬。

他們聽傳言,已經知道長平君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待親眼見到了,親身相處了,才知道傳言遠不如事實。

朱襄鼓勵北方三郡掠奪北胡,讓秦國朝堂上下唏噓不已。

他們沒有說朱襄假仁假義,而是說把長平君都逼到這份上,這次災年真是太難過了。

希望明年能好轉。

秦國血再厚,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

可惜,天仍舊不遂人願。

公元前243年,秦王子楚八年。北方春天更暖和,春旱更嚴重。

留在九原的朱襄在刨地的時候,驚恐地發現了泥土裏的蝗蟲卵。

大旱之後常伴隨著蝗災。

秦國經曆了三年暖冬,蝗蟲卵連續三年沒有被凍死,終於累積成了蝗災。

看著九原郡土地裏的蝗蟲卵,朱襄知道,今年的蝗災不可能避免了。

朱襄立刻將今年會出現蝗災的事告知了秦王子楚。

秦王子楚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咳嗽還沒好。

他得到了朱襄的信,胸口一涼,就像是有什麽在胸口炸開了一樣,連續捂著嘴咳了許多聲。

放下手時,他發現自己咳出了血。

秦王子楚苦笑:“連續三年,連續三年啊。”

他在衣袍上擦掉了血,召開朝議,應對蝗災。

他不知道明年如何,隻能老天來一招,他應對一招。一直這樣見招拆招地應對下去。

不然呢?難道向老天妥協嗎?

絕不可能!

蝗災的消息告知朝堂之後,朝堂上下皆露出了絕望的神色。

這個時代對蝗蟲不了解,有的人說蝗蟲是鬼怪,有的人說蝗蟲是上天派來收割的災神。

甚至還有人說蝗蟲不能傷害,否則上天會降下更多的災禍。

朱襄早就知道這個時代對蝗蟲的了解不深,所以早十幾年就在給學宮的教材中寫明了蝗蟲的來龍去脈,和以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到的事。

在學宮的老師們翻出了朱襄寫的教材,與朝堂的卿大夫們一同在鹹陽宮努力討論該如何應對時,朱襄已經派人去翻地弄死蝗蟲卵。

他養了雞鴨去吃蝗蟲卵,一邊降低蝗蟲卵的數量,一邊提供更多的食物。

這樣做其實起的效果不大。

因為九原郡都有蝗蟲卵了,那麽更北邊的草地肯定有;中原其他地方肯定有。

朱襄能夠儘可能地減少秦國土地裏的蝗蟲卵,但管不了草原,更管不了中原。

蝗蟲群會輾轉各地,依次吃光所有能見到的葉子。

就算秦國的蝗蟲被提前預防住了,其他地方的蝗蟲也會飛過來。

但就算起的效果不大,總比什麽都不做好。

他們也隻能做到這些事。

蝗蟲如果成災之後,除了滅殺,沒有任何辦法。

什麽人吃蝗蟲,牲畜吃蝗蟲,都隻是杯水車薪。

特別是蝗蟲集結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得有毒,到時候人是無法食用蝗蟲果腹的。就算是牛羊,也可能吃了有毒的蝗蟲後鬨肚子。

蝗蟲就是這麽個操蛋的玩意兒。

就算到了現代社會,蝗災也令人聞之色變。

如果是現代國家,還能派飛機去提前灑農藥。但這玩意兒還會進化出耐藥性,噴灑農藥過多也會影響沿途軍民生活狀態。

所以現代國家也隻能用捕網等物理方式儘可能地減少蝗蟲落地。

這個時代沒有飛機,沒有那麽多便利的捕蟲機械。

人們在蝗蟲來臨之後,隻能通過最原始的方式捕殺和焚燒蝗蟲,從蝗蟲口中搶奪糧食。

朱襄離開了九原郡,在秦國各地教導他們如何減少土壤中的蝗蟲卵。

農人們知道了會有蝗災,哭天搶地,完全陷入了絕望。

但絕望又如何?他們隻能儘力,儘全力去滅蝗蟲求活。

老天非要坑害他們,他們總不能就聽從老天的命令去死?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活下去是人類的本能。

蝗災來了,那就與蝗蟲搶食物。

就算鬼神來了,為了活下去,他們也要對鬼神舉起手中的農具。

“蝗蟲會在乾旱板結的土地中產卵,快要乾旱的低窪池塘也是它們重要的產卵地。要儘可能地用水漫灌的方式淹死蝗蟲。”

“沒有水漫灌條件的田地,就隻能把蝗蟲卵翻出來碾碎或燒掉。養雞鴨可以吃掉一些蝗蟲卵,減少滅蟲卵的勞動量。”

“南方水熱條件好,基本不會孵化蝗蟲卵。但蝗蟲會南下,南方也必須做好滅蝗的準備。”

“蝗蟲隻是蟲災,是自然災害,和什麽上天鬼神沒關係。妖言惑眾者,斬!”

朱襄一邊指導預防蝗災,一邊向秦王子楚要了一支兵。沿路隻要遇到妖言惑眾者,無論身份,皆殺無赦!

連續荒年,又遇蝗災,有許多裝神弄鬼的方士出來妖言惑眾。還有許多村人維護他們。

朱襄再次率兵破廟宇,焚神像,殺妖人。

途中有許多村莊拿起武器與朱襄對抗,朱襄也沒有手下留情。

這時候,天下人才想起來長平君曾在南秦伐山破廟的威名,也想起長平君是在廣陵城一戰成名的凶悍名將。

繁體小說網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