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173(一更) 羌漢語言(2 / 2)







更遑論是他們這些文人。

起碼如今的涼州,和中原相比,還得算是個滿目瘡痍的狀態。

要讓他們拿出進學時候的動力辦事,總得拿出個合適的誘餌吊在前頭,驢子才能跑得更快。

她道:“劉幽州應當知道,早前洛陽之變,我與荀公定下了裏應外合的策略,荀公彼時執掌京師蘭台,庇護了不少典籍,在令荀軍師協我作戰之餘,也將一部分藏書送與了我。”

“大儒蔡伯喈身在並州,早年間的藏書也多在我處,甚至他與其女蔡昭姬均擅記能背,又默出了不少典籍。這些藏書都以樂平侯紙記載,貯存於樂平書院內。”

“令這些士子平白勞累我也過意不去,我已讓人從並州送來了一部分書籍,置辦於武威郡府衙之中,隨書而來的還有一批樂平侯紙,可供給抄錄之用,若他們能完成當日的傳授之事,便可自來府衙抄錄書籍就學,您看如何?”

在喬琰說到這裏的時候,劉虞的臉上閃過了一瞬訝然。

他看得出來,喬琰可不是在跟他說笑。

可這個條件——

別說這些與他一並前來的學子會覺得優渥,在中原的其他士人,隻怕也會為此所吸引紛至遝來!

也莫要說是他們了,就連劉虞都有一瞬間覺得,讓他來做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不行。

隻不過是他還心心念念著幽州的情況,自知自己不會在此地久留罷了。

劉虞如實評價道:“此為大善之舉。”

這一舉措一出,涼州實在匱乏吸引力的狀況,無疑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等到那些羌人中有更多學會了漢話又會出現什麽局麵呢?劉虞也不敢做出一個肯定的判斷。

總歸在喬琰並未做出什麽逾製之事的情況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穩固大漢的邊陲,以保涼州不會因為中央之亂而獨立出去。

這樣說來,劉虞便對她做不出任何的指摘。

也正如他所猜測的那樣,“隻要學會羌語再反過來教導羌人漢話,便能獲得書籍閱覽和抄錄的機會”這一消息剛剛傳出,那些前來涼州的學子便當即湧來了郡府所在。

誰看了都得說一聲積極。

事實上他們這些人裏,並不是個個都因教導之恩而來的涼州。

大漢的舉孝廉製度,讓大多數沒有門路從仕升遷的人,會選擇養望求名。

那麽為恩師之命而攔一霸道之軍出征,算不算是一樁美談呢?

必然是算的。這是為師恩而舍命。

但人有利益權衡,此事無可厚非,就連喬琰自己也是在剛意識到自己穿來的是漢末之時,先選擇通過黃巾之亂來謀劃出一番能令她往後受益的名聲。

所以她並不會譴責於這些人的選擇,而是果斷地給他們安排下去了差事。

而在這些人隱晦的交談之中,她還聽到了個特別的消息。

“袁青州有意延請鄭公往鄴城一行,重新籌辦太學,但鄴城中的洛陽貴胄與河北士族具在,無有我等出頭的機會,反倒是這喬並州如此慷慨地給了我等抄書進學的機會,實不似我等來涼州之前所聽聞的那般可怖。”

喬琰還挺想聽聽她在傳聞之中到底是個什麽形象的,也不知道跟馬超的那個誤解比一比,到底是誰要更勝一籌,可惜這交談兩人中的另一人隻回了句“是極”,也沒接著說下去。

不過這話中更讓她留意的,還是袁紹要邀請鄭玄入鄴城籌辦太學這件事。

太學……

若真讓他將這事情辦成了,對喬琰來說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鄴城和樂平之間也不過是被太行山脈阻斷而已,對於真心想要求學之人來說,這不是一段不可逾越的屏障。

若沒有乾擾的因素,在數年之後,以樂平書院為中心,又因為科學院的存在,她必然能將此地構建為一處文化中心。

就像戰亂之中,荊襄會因為相對太平的環境成為士人避難的場所一般,樂平也可以因為她喬琰的軍事力量以及太行山脈的存在而達到這樣的地位。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附近絕不能有一個皇室權威之下的太學!

她轉頭對著一旁的近侍說道:“去替我將奉孝請來。”

算計河西四郡的豪族暫時告一段落,馬騰和徐榮也已經將啟程朝著西域而去,先給郭嘉再找點事情做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