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嶺!
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青泥嶺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
李白《蜀道難》這首詩中的「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說的就是此處。
蜀軍李廷圭大馬金刀的坐在經過雨水洗涮的山石之上,望著山下山道,眼中透著一抹焦慮。
李廷圭幼年起就侍奉後唐太原留守孟知祥,同光三年,孟知祥奉命出兵滅亡前蜀,李廷圭身為孟知祥曲部隨軍,屢立戰功。應順元年,孟知祥自立為帝,建立後蜀,李廷圭也被授予軍職,成為太子孟昶的侍衛長。協助孟昶除去了功高震主的蜀中第一將李仁罕。
也是有了這一層關係,孟昶對李廷圭信任有加,是極少數未給清算的前朝舊將,也是現今蜀國為數不多的能戰之將。
歷史上他雖被王景擊敗,但亦成多次在交手中取得優勢,讓王景、向訓大吃苦頭。
敗給王景未必就是他能力不足,而是後周與後蜀兩個國家的差距。
此刻他與高彥儔藏兵於青泥嶺的鐵山之中。
這齣蜀之路就那麼幾條,陳倉道、祁山道、褒斜道、子午道。
青泥嶺位於陳倉道中後段。
而周軍出大散關順嘉陵江上遊河穀入鳳州,走的就是陳倉道。
李廷圭若是要救成州、階州,他應該走諸葛亮北伐祁山的老路,從略陽沿白水江而上,方能抵達成、階二州。
李廷圭沒有出現在祁山道,而藏兵於陳倉道,無疑印證了羅幼度的推測。
從一開始,李廷圭就沒有打算被動防守。
他的目標就是兵力薄弱的鳳州。
作為駐守成都的中央將軍,對於蜀國內部的情況心知肚明,打持久戰對於現在的蜀國來說,如同自殺。
速戰速決,唯一選擇。
忽然,李廷圭從大石頭上站起,目光所及之處一行十餘人正往山上走來。
為首一人正是他的好友高彥儔。
「高兄!」
李廷圭快步而走,但由於山道難行,又是雨後,以至於邊走邊滑。
「小心點!」高彥儔見狀低呼一聲。
李廷圭站穩了身形,笑道:「無妨,這點山路奈何不得我!」
他並非蜀地人,但入蜀之後,深知在蜀動兵,以山地戰為上,特地練習過登山下山之法。
「如何了?」
李廷圭看著高彥儔身後衣衫襤褸的十餘人,表情吃重道:「隻有這幾人回來?」
高彥儔指著一個小校嘆道:「讓昌宜說吧。」
昌宜舔了舔乾裂的嘴唇道:「我們一行三十人,帶著三名樵夫,從鳳凰山繞過了鳳州,在四天前抵達了黃花穀。已經探知了周軍糧草的動向,他們在十一日前出了大散關,現在差不多過了威武城,大概五日後,將抵達鳳州。」
李廷圭默然道:「這麼說來,我們是沒有機會繞過鳳州,直接斷他們糧道了。」
昌宜搖頭道:「太難了,這一路太險,我們所行之處,都是野獸走過的小徑,不適合軍隊行走。我們三十人在熟悉地形的樵夫帶領下,去就折了十一人,還包括一名樵夫。回來的時候順一點,也折損了九人。屬下挑選的都是山地好手,真要換大軍,就算不計損耗,時間也是不夠。等我們繞過鳳州,周軍的糧隊差不多要進入鳳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