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來到滁州,發現趙匡胤在外出征,而趙匡義也急著上前線。
趙普便顧不得那麼多了,直接與趙匡義商議起了滁州的民政機要。
以道理而言,竇儀身為長史,他身為軍事判官,滁州的第二、第三把手。
趙匡胤、趙匡義兩兄弟不在,他們有權利處理任何軍政要務。
但趙普為人功利,不願將功績分給竇儀,直接跟趙匡義討論,還拍著兩人的馬屁。
所謂「百姓安定,民無憂色」皆是吹噓之言。
趙匡胤是郭榮一手提拔的大將,深知自己君上的性格脾性,相比那些驕兵悍將。趙匡胤自然是跟郭榮一條戰線的,人品毋庸置疑,他帶領的軍隊在大周軍中軍紀算是極好的。在滁州確實沒有劫掠百姓,欺壓平民的惡跡。
可要說對百姓多關照多體恤,純屬胡說八道。
趙匡胤滿腦子都是建功立業,百姓死活,與他一個將軍何乾?
趙匡義意外看了趙普一眼,他心思深沉,看出了趙普有投奔他們兄弟的意思,和悅笑道:「趙判官過獎,皆是為官家效力,自當儘心竭力。不知趙判官有何高見?」
趙普、趙匡義立時王八看綠豆,對眼了。
趙普心情激動,大有指點江山之感,高聲道:「百姓所思所想,不過是簡單地活下去爾。隻要滿足這點,他們必不會反。隻要稍作安撫即可。滁州當下關鍵在於士紳未能領會朝廷仁政,在下提議效仿羅都指揮使在廬州之仁政,以利益拴住滁州士紳。同時百姓亦會獲利,必不會受周邊影響。」
趙普的眼光還是極其毒辣的。
趙匡胤輕視文人,入城時打了滁州名門賀家一馬鞭。
以至於賀家玻璃心碎,不甘受辱。
趙匡義殺雞儆猴,滅了滿門。
此舉多多少少造成一定不安影響,趙普如此提議,便是想以此化解城中士紳矛盾。
竇儀為人方正,有其父之風,並不在乎趙普的行徑,隻要利在大周,便不予理會,此刻說道:「趙判官此言大善,幼度先生國之棟樑,於廬州戳破偽唐弊政,令得廬州上下百姓歸心。我等當效仿此舉,穩定滁州士紳百姓之心。」
五代十國重文輕武嚴重,少有文士能屹立於風口浪尖之上。
昔年長樂老馮道是一個,然後就是現在的羅幼度。
馮道此人,後世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但是這個時代上到君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無論賢愚,皆對之推崇備至。
而羅幼度逆浪潮而起,在這個武夫當權的時代,文治武勛超然於世,同樣備受推崇。
竇儀就是羅幼度的小迷弟。
趙匡義看著麵前一個兩個羅幼度的迷弟,就跟吃了蒼蠅一樣惡心。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