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動亂的割據時代,開封的優勢很明顯,能夠在第一時間調集物資,攻守隨心。
但真到了太平時候,開封最大的弊端就出現了。
並非他無險可守,而是當初修建開封的時候,就不是衝著國都的體量去的,就是一個正常的城池。
這根基決定了汴京的大小,雖說可以向外擴建,可是再怎麼向外擴,也不過是增加外城的空間,皇城怎麼樣,依舊怎麼樣。
因為宮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都是民房、商鋪。不論從哪個方向擴展宮城,都勢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想要擴建汴京皇城,就得將皇宮周邊的王孫貴族,豪紳大戶的府邸、商鋪統統推倒重建。
這種大工程且不說,那些占據跟皇宮相鄰的王孫貴族,豪紳大戶又怎麼可能同意犧牲自己手中的黃金地段,成全他人?
再說就算他們同意,也會毀了開封的整體結構布局。
故而開封在亂世為都恰逢其時,可一到了太平盛世,就會受到自身的體量所限製。
洛陽城不一樣,當初在布局修建的時候,就衝著國都的體量去的。
南市北市,皇城街坊,都事先規劃的妥妥當當。
完全不存在商人在皇宮門口做生意,建個酒樓能夠將皇宮上下看得一清二楚,或者宰相乾了一輩子,在汴京買不起房子的情況。
在這個時代就沒有比洛陽更加合適的都城,地基是現成的,重建、翻新都很簡單。
趙普此話一出,引起了不小的動盪。
羅幼度在此之前,已經隱隱透露汴京太小的問題。
現在趙普提議修葺洛陽,明擺著有迎合君上遷都洛陽的意思。
遷都,於國於民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牽扯諸多的利益,自然少不了反對的聲音。
廟堂上的文武官員大多都常住汴京,已經安家立業,遷都直接讓他們這些年的努力化虛有。
其中戶部郎中沈義倫反對得最為激烈,他就是開封人,心自然向著汴京。
沈義倫義正嚴詞地道:「陛下,天下即將一統,朝廷百廢待興,正是發展之機,此時大興土木,於國不利。」
有反對之音,羅幼度並不奇怪,畢竟遷都一事,牽扯甚廣。
但比他想像中的大勢抵製,聲音明顯要小上許多。
略一思索,也是恍然。
歷史上趙匡胤也有遷都的意思,結果受到了百官的抵製。
主要原因就是趙匡義在開封根深蒂固,不願冒險。
趙匡胤也因為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遭到了文臣的牽製。
羅幼度自己就沒有這個顧慮了,他一直維持著文武之間的平衡。
他向著哪邊,哪邊就占據優勢,除非文武同心協力,否則他不會受到任何一方的鉗製。
同時,他的威望遠非歷史上趙匡胤可以相比的。
如果不是真的必須,朝臣一般不會直接忤逆他的意思。
羅幼度見此心底門清,說道:「此事就依趙相的意見來吧,洛陽現嘉瑞,當浴火重生。」
()
</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