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搞我我直接自斷後路(二合一)(1 / 2)







其實在中原文明中,領先世界的並不隻是各種思想、四大發明這些,算學也是世界頂尖的。

雲南那邊收獲之後,有心之人很快就算出來了那些糧食的產量。

玉米最少能達到稻麥的兩倍,土豆就更嚇人了,十倍都不止。

根據《河間誌》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

《補農書》中所說:“田極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間有之。大允共三石為常耳。”

明朝時期,一石大約是一百五十斤左右,所以稻穀的產量通常是在不到三石左右,也就是四百斤上下,而麥子的產量要低一些,畝產在兩石左右,約為三百斤上下。

不過有一點,這裏麵取的是單季的產量,而且取的還是那些好的土地,也就是最高的產量。

什麽意思呢?其實就是南方通常是兩季稻,能種三季稻的地方還是很少的,其中早稻的產量要低一些,但這些數據在數值上取的是產量更高的晚稻的產量。

也就是說,實際上的產量並沒有這麽高,這些數據甚至比平均值還要高一些。

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了,尤其是在朝堂上,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甚至還有比這更離譜的,這都不算是事兒了。

而土豆的產量在後世能達到三千到五千斤,在這個沒有化肥農藥的時代顯然是達不到的。

朱瞻壑挑了最好的地,讓人天天打理,最後的畝產量也不過是千斤左右。

這對於朱瞻壑來說或許已經很低了,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卻足夠駭人了。

什麽?你說那些人是怎麽確定這些糧食的?

先入為主唄,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糧食了,有足夠的糧食,再加上合適的時間,推翻一個王朝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朱瞻壑費了那麽大的力氣安排人進市舶司,這一趟的損失又這麽大,在那些人看來這除了糧食就不可能是別的了。

甚至,在黃淮等人的視角中,這已經是漢王一脈開始屯糧造反的前兆了。

但是!

對於黃淮等人來說是威脅,可朱高熾呢?對他來說也是威脅嗎?

別忘了,這天下,是姓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