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順從得以苟活(1 / 2)







南掌一滅,整個中南半島上就剩下了實力最為孱弱的高棉和占婆國。

哦對了,還有一個占據著馬來半島尾端的滿剌加。

當消息傳到應天之後,所有人都為之沉默,唯有朱棣第一時間給烏斯藏都司的護教王發去了詔書。

南掌的被滅以及南掌王室的一掃而空被歸咎到了烏斯藏都司軍的統帥者昆紮西身上。

朱棣立刻要求護教王嚴懲昆紮西擅自動兵的行為,但至於是怎麽個嚴懲法,那就隻有護教王自己知道了。

應天城再一次的沸騰了起來,自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國以來,大明的國土還是第一次如此的遼闊……

不,已經不能從大明立國開始算起了,應該是整個中原曆史上都沒有如此遼闊的疆域。

在百姓們熱烈的談論此事時,文官們卻顯得很是沉默。

現如今他們已經清楚,朱瞻壑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勢了,因為朱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帝王,他做夢都想做到太祖高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因為這樣他才能在百年之後有臉下去見祖宗,就靖難一事取得諒解。

從草原築京觀到火燒交趾,再到屠滅倭國,朱棣每一次都在充當瞎子和聾子,這已經讓文官們看到了朱棣的態度。

他們也曾努力過,但結果就是失去了解縉、黃淮等一眾中堅力量,就連胡廣也被迫歸鄉養老。

在素可泰被屠的時候,文官們也想過要不要做最後的掙紮,但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

不是他們不想掙紮,實在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朱瞻壑的每次動兵都有著足夠合理的理由,這讓文官們很難找到切入點。

說朱瞻壑濫殺無度,極大地敗壞了大明天朝上國的美名?

這個之前已經用過了,代價就是文官陣營失去了好幾個文淵閣大學士,以及各個部門的支柱若乾。

說朱瞻壑違背祖訓,進攻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國?

也不好使。

當初朱元璋的確是定下了所謂的不征之國沒錯,但隨著洪武朝的結束,有很多的國家都被更替或者是滅亡了,至於剩下的……

朱瞻壑所滅掉的安南、倭國、暹羅、南掌等都是當初朱元璋定下的不征之國,但有用嗎?

安南當初是屢次侵擾雲南,是朱棣親自下令征討的。

倭國當初也是因為倭患的緣故,朱棣召朱瞻壑進京,讓他在草原和倭國之中選的。

至於暹羅和南掌……

當初朱瞻壑對暹羅動兵的時候,暹羅的象兵部隊越過瀾滄江,遙指老窩司,不僅讓大明失去了八百大甸司的控製權,就連老窩司也岌岌可危。

朱瞻壑這是恣意妄為,出兵進攻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國嗎?

不是,那是被迫應戰,征討違反了規矩的不臣之國。

最後的南掌就更好說了,那和朱瞻壑沒關係啊!是昆紮西做的!

所以,在幾次商議之後,文官麵對朱瞻壑的時候隻感覺是麵對著一個團成團到處亂滾的刺蝟。

他會時不時地傷害到你,但偏偏你手無寸鐵,拿他沒有辦法。

隻不過,文官們沒有想到,這還不是讓他們束手無策,甚至是瞠目結舌的終點。

永樂十四年六月初三,高棉和占婆國共同上書大明,請求內附。

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文官陣營更是受到了劇烈的衝擊。

一直以來,儒家士子們都在宣揚以仁治國,以仁義感化那些番邦蠻夷,這種情況從大明立國開始就一直在持續,直到朱棣靖難的時候達到了一個巔峰。

因為得位不正,朱棣隻能選擇這種方法。

但現在,人們發現,並不是以仁治國才能讓番邦蠻夷臣服,用武力也可以。

而且,用武力似乎更高效一些。

想想之前的兀良哈三衛,他們當初就屢次越境放牧,甚至都敢到大明的軍事重鎮大寧城下,膽子何其之大?

後來,永樂皇帝禦駕親征,采用朱瞻壑所提出的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將兀良哈三衛的貴族一掃而空,兀良哈三衛從此被朝廷派去的官員統治,徹徹底底的安分了。

倭國就更不用說了,大明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倭患,石見銀山還給大明每年都提供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現在,又輪到占婆國和高棉了。

就在朝野上下都一片歡慶,朝廷也準備下達詔書,同意占婆國和占婆國的內附時,事情卻突然僵住了。

應天府,皇宮,乾清宮。

“諸位都有什麽看法?”

朱棣看著自己的大兒子,以及所剩無幾的內閣大學士,開口發問。

而這個問題的來源就在他的手上,那是一封奏疏,是朱瞻壑自素可泰發來的奏疏。

內閣三楊和金幼孜等人都不約而同地低著頭,一言不發,朱高熾也站在一旁撚著下巴,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他們沉默的原因是朱瞻壑在奏疏上所寫的內容,讓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

現在滿朝上下都在等著大明同意占婆國和南掌的內附,讓大明的疆域範圍達到漢人王朝史無前例的地步,但朱瞻壑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