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首戰告捷(1 / 2)







皇帝出征,國儲已立。

這個消息一經傳出,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如果單說這個消息的話其實不值得讓人震驚,甚至是理所當然的。

畢竟,禦駕親征這事兒雖然能夠極大地提升將士們的士氣,但卻也同樣帶著不確定性。

若是國無儲君,一旦皇帝馬革裹屍,那大明勢必會亂起來。

而且,這種事兒就算是放在一般的王朝身上都得亂起來,大明這個特殊的存在就更不用說了。

誰都能想象得到,如果不立國儲,皇帝戰死關外,吳王一脈會迅速發難,占據正統繼承人的位置。

然而,這也隻是尋常百姓的想法,但凡是有點兒嗅覺,或者是有點兒權利在身上的人,都嗅到了這次的不同。

冊立國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來說,不僅要在奉天大殿冊封,還得皇帝親自帶人去祭祀社稷壇和太廟,一個上表天地,一個告慰祖宗。

然而,這次大明冊立國儲,別說是皇帝帶人祭祀社稷壇和太廟了,就連最常規程序的奉天大殿受封都沒有。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不過結合著第二個消息,那些有點兒政治嗅覺的人就把事情給猜出了個大概來了。

這第二個消息就是吳王一脈搬離了皇宮,但不是入住順天府的漢王府,而是前往通州,乘船沿運河南下,前往陪都應天府。

皇帝禦駕親征,國儲的冊立如此的匆忙且隨意,再加上吳王一脈的撤離,很多人都猜到了這是一場交易。

這,就是朱高煦希望看到的。

在這個交易下,他們吳王一脈是要撤離這個權利的中心沒錯,但撤離權利中心了也不代表他們就失去了對大明的掌控。

內閣和六部這兩個最重要的機構都是吳王一脈的人在把持,同時這次的消息一經傳出,但凡是多少有點兒政治敏感度的人都能猜得出來吳王一脈的想法。

所以,吳王一脈雖然是撤出了順天府,但對朝廷、對大明的掌控卻沒有半分鬆弛。

甚至,經此一事,更多的官員會倒向吳王一脈的陣營。

畢竟,皇帝禦駕親征,那可是在關外,這要是出點兒什麽事兒……

也不足為奇,是吧?

至於那些不倒向吳王一脈的人,朱高煦其實也不是很在意。

這些繼續堅守當年太子一脈的人,無非就是兩個群體。

第一,是有著堅定本心的,這樣的人別說是威脅了,什麽都不好使,無論你用陰謀還是陽謀、糖衣炮彈還是栽贓陷害,他們都不會倒向你。

所以這種人,得不到也是一件好事兒,因為如果你得到了你還得擔驚受怕,害怕他什麽時候背刺你一下。

第二,就是缺乏政治敏感度,看不出平靜的表麵下那湧動的暗流。

這種人,腦子太笨,也轉不過來彎,得不到同樣也是一種好事兒,因為有句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不過,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一點是絕大部分人都是這麽猜測的,並且做出了預測。

那就是朱瞻壑再次離京的消息。

朱瞻壑遠征歐洲已經好多年,這根本就不是什麽秘密,他這次再次離京,給人們帶來的震撼遠不及他前些日子回來這個消息大。

但隨著朱瞻壑的再次離開,人們都覺得這堂兄弟倆是杠起來了,因為他們從永樂八年開始其實就是敵人了。

這次,極有可能是最後一次交鋒了,所有人都覺得他們是在卯著一股勁兒,就看誰先取得出征的第一勝。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朱瞻壑,有人說朱瞻基。

說朱瞻壑的人理由都很簡單,那就是朱瞻壑早在永樂八年隨征草原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巨大的天賦,最近這十幾年又是常年征伐在外。

而朱瞻基呢?如果說內政,沒人覺得朱瞻基會輸,但這是打仗,這堂兄弟倆的起跑線本就不一樣,朱瞻壑的努力還更多,朱瞻基想要戰勝朱瞻壑實在是難。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見,那就是朱瞻基再怎麽說也是禦駕親征,給將士們的士氣所帶來的增幅是很可觀的。

況且,好聖孫之名雖然有些吹捧的嫌疑,但肯定也不全都是吹出來的,不然的話太宗皇帝能這麽重視這個孫子嗎?

結果,看似一邊倒的局麵,最後竟然成了兩極分化,但很多人都沒看出來,甚至就連那些吵吵嚷嚷各自支持自己認為的勝利者的那些人也都沒看出來。

在戰爭這方麵,這堂兄弟倆是真的沒有可比性,朱瞻基……

可以說壓根兒就沒打過仗,如果硬要說打過,那也隻能是平趙王之亂的那一次了。

可是,那次真的算嗎?

太宗皇帝的遺詔一出,趙王就放下武器投降了,這算是打仗嗎?

所以,他們其實根本就沒發現,那些支持朱瞻基的人之所以支持朱瞻基,其實並不是因為朱瞻基勝麵大,而是因為他們不想朱瞻壑勝利。

事已至此,吳王一脈最終會登臨絕頂的結果似乎已經注定,但這是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不願意看到的。

原因……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