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女軍醫的扮演者(1 / 2)

娛樂王朝 三寸刀 1747 字 4個月前






劉清山笑著耐心解釋:「能用上的一定可著勁緊著他們來,但我們的群演戲並不多,而且各個年齡段的都有,隻招年輕人,不就把我們演員的風頭給搶走了?」

趙村長嗬嗬笑了:「也是哈,俺們這裏的小小子個頭高,身子瓷實,也確實不是你們城裏人可以比的。」

這話聽上去略顯尷尬,可實際上就是這麽回事,這裏的男孩子一個個的不僅個子高,身體強壯的也好像職業運動員,大概跟他們從小翻山越嶺有很大的關係。

前來拍攝的群演戲份確實不多,主要有一場鄉村集市的鏡頭,並且還是那種一晃而過的不長時間。

不過其中有一場山匪窩裏圍著火堆跳大神的戲,的確需要很多年輕人,但這件事不宜提前說出去,不然為了點勞務費,村裏那些火氣正旺的年輕人,別再為了名額撕把起來。

而且劉清山之所以選擇來這裏拍攝,是因為幾十年前的舊社會,這裏確實出現過山匪窩點,按照東北當地人的叫法就是出過「綹子」,更早時又叫做「胡匪」或「胡子」。

所以說這裏的民風彪悍,跟早年間鬨過綹子可能也不無關係。

至於「跳大神」,在這裏被叫做「出馬仙」,或者「找大仙兒」。

作為東北地區典型的民間信仰,「出馬仙」在當地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

如果說「赤腳醫生」是舊時鄉鎮的主力身體治愈者,那「出馬仙」便承載著心靈治愈這一更高難度課題。

在東北,人們將「找大仙兒」視為家常,家中兒媳不懷孕,找大仙兒破破;身體不舒服,找大仙治治;丟東西了,找大仙問問;甚至是最近麻將桌上手風不順,也能找大仙兒幫你算算。

算準了,那便是你找了個好仙,若是沒算準,那多半是仙兒的法力不夠,再換個瞧瞧罷了,對「大仙兒」的信仰卻是難以動搖的。

與正統宗教的燒符、念咒、開壇不同,出馬仙在治病、驅邪、算卦的手段走的是另辟蹊徑,走的是仙家附身的路子。

所謂的「出馬」,則是附身的一種形式,被附身者是被稱為「弟馬」的有緣人。

這一套看似完整的信仰邏輯,其實形成卻是在近代。

這主要追溯到東北地區更早的「薩滿教」信仰,所謂薩滿,起源於滿洲通古斯語,意為「癲狂」。

其教義中信仰「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宇宙萬物、人世禍福皆由鬼神主宰,神靈賜福,鬼魔避禍」。

正因為如此,薩滿神為了保護族人,特在氏族內選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薩滿,並賦予其特殊品格和通神,為本族消災求福。

無論是民俗還是政治文化上,薩滿教在華國曆史上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當然,薩滿教並不是「出馬」的全部,「出馬仙」中的另一半則是華國華北地區的保家仙。

跳大神也產生與薩滿教中,在薩滿教儀式中,薩滿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雙眼半睜半閉,打幾個哈欠後,開始擊鼓,然後起身,邊擊鼓,邊跳躍,邊吟唱,音調極其深沉。

接下來的拍攝,就會完整把這種儀式複製進劇裏。

拍攝這組鏡頭絕不是為了體現怪誕詭奇,更談不上封建迷信,而是有曆史根據的。

早年間的東北土匪、山匪,有一整套的宗教祭奠儀式,按照官方的說法是為了提升他們掌握著不為人知的神秘力量,借以提升普通民眾的敬畏感。

但東北民間當年確實很盛行此類信仰,甚至在如今的舞台二人轉表演中,還始終保留著完整的「跳大神」曲目。

並且至今那裏的人大多數都很信跳大神,認為能治病,預測未來。

特別是地處偏僻的鄉村和山區,敲鑼打鼓的請神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劉清山的這種認知,當然是從原版《二炮手》裏得來的,並且為了這次的拍攝,請教了當地的老一輩人,並通過他們請來了相關人士。

反正這段畫麵裏出現的人都是身穿神衣,頭戴神帽,露不出本來麵目的。

其他的群演隻需要同樣的穿戴上,圍著火堆學著領頭人跳舞就是了。

這一段的拍攝,就被放在了第二天的第一場戲裏,需要的年輕人也都是在幾百號圍觀人群裏現找的。

這樣的儀式基本上都是在日落西山之後進行,也就是傍晚時分。

但拍攝所需的準備工作,從第二天的上午就開始了。

為保證拍出來的畫麵能順利通過審批,劉清山甚至請來了當地縣城的宗教部門,有他們在至少能起到一個監督作用。

此舉也符合他行事一向小心謹慎的風格,在他的做事概念裏,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