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七章 農業(1 / 2)







民以食為天,話雖如此,但食從何來,則是從農業中來。

華夏自古以來便重農事,在漢書記載漢和漢之前的農書共有九種,直至唐宋猛然增長為二百多種,其中的確是因技術更迭的緣故,但更多是一種觀念的更改,自宋之前孔子將農事視為小人之事後,儒生便不屑與農事為伍,這也是為何撰寫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會在書中留下,‘鄙意曉視家童,未敢聞之有識‘的緣故。

而在唐時朝廷重視農事,也有韓鄂在四時纂要寫著雖慚老農老圃,但冀傳子傳孫。仍希好事英賢,庶幾不罪於此,這也是為何在宋自前農書為何如此稀少的緣故。

縱使如此,南宋時期撰寫農書的陳敷亦有每以耕桑之事,為細民之業,孔門所不學,多忽焉而不複知,或知焉而不複論,或論焉而不複實這類話,究其原因,便是北宋農業書籍雖多,卻皆華而不實,大多為花卉等書籍。這也導致了北宋地域之間的農業水平,為何差別如此之大的緣故,尤其是陝西沿邊,農業技術可謂稱得上是原始,甚與秦漢無異。

劉然望著眼前幾人豎耳聆聽的神情,微微一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等耕種二百畝地,太過費力,不如就耕種五十畝粟米,其餘皆種紫花苜蓿如何?”

他的想法很簡單,便是耗費如此多的心血去種植二百畝的糧田,不如就精心照顧幾十畝,將其餘的糧田都種上紫花苜蓿。

廣種不如狹收,在劉然記憶當中是很正常的事,但在這個時代,卻並不為人所認同,直至南宋時期的陳敷才提出這個理論,所為何故,隻因南宋時期可種植的土地麵積大大減少,在這個背景之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化為佃農,全賴稀少的土地耕種,這個理論才被眾人所認同。

然而李孝忠等人身在北宋時期,怎會認同這個理念,就算此話是劉然提出的,也頓時招來李孝忠的反對。

李孝忠頓時出言反對道:“不可,我等耕種二百畝已是窮苦,若專心耕種幾十畝地又怎可有收成?”

宋炎也微微搖頭,顯然他也不同意此舉。

縱如梁護等人也是皺眉不已,他們看著劉然難以理解,為何以劉然的才學會說出這種話。

張介略有擔心的看著劉然,以他的想法來看,這定是劉然如今掌握了權柄,才會有這般荒誕的想法。

聽著眾人反對的話,劉然很是平靜,他也知曉自己這番話,對於幾人是多大的衝擊,在如今糧田多才會有收成的念頭,早已刻在所有人骨子裏,這是數千年的刻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更改的。

劉然平靜的看著眾人道:“你們如今耕種二百畝地,每畝地收成為幾?”

聞言,眾人思索一番紛紛答道:“不到半石。”

沈括在夢溪筆談記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所謂九十二斤半是宋斤,宋斤為後世兩斤,正所謂半斤八兩。

劉然微微點頭,所謂一石便是九十二斤半,而這九十二斤半又是宋斤,半斤八兩便是如此,而不到半石實際上就是六七十斤頂了天了,就算是他在這種粗種粗收的種植技術下,也就隻有七十三斤而已。

弓箭手是耕種一體的職業,兼職農夫和士卒的責任,無戰可忙於農事,有戰事就化為士卒鎮守邊境。在劉然看來這一招可就太坑了,簡直就是把弓箭手當作傻子來玩,隻要種過田的都知道,伺候田比伺候爹還要累,沒有除草劑,沒有殺蟲劑,更沒有化肥的年代,全憑人力來耕種,這也就算了,身在邊疆地區的弓箭手,可以用朝不保夕來形容,不知什麽時候,就會突然遭受敵人的襲擊,根本無法安心種植。

種田,種田,極需在一個穩定的環境耕種,就弓箭手這種在刀口舔血的職業,何來穩定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全憑憑人力來耕種的時代,哪來那麽多時間來耕種,後世僅憑人力,沒有各種農藥,全憑人力來耕種,一個人顧得上十畝田都算這個人是時間管理大師了。更別說有著二百畝地的弓箭手,不僅僅隻要伺候田,還要訓練,殺敵,哪來那麽多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有粗放粗收,能收成多少,全憑運氣。

根據劉然所知,弓箭手更加難受的一點,是在於不僅僅隻在一地守衛邊境,就如張俊而言,他本是三陽寨的弓箭手,曾就派往嶺南地區和安南人廝殺過,這就是弓箭手其中的一個責任,名為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