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煤餅工坊(1 / 2)

北宋小商戶 一個苦力 1738 字 4小時前






見趙匡胤終於安排了王浩的差事,徐明誠總算找到機會向他稟報王浩的工坊一事。遂拱手道:“陛下,微臣還有一事想與陛下稟報。”

“子正無須諱言,何事直說便是。”

“今日早朝之時有通進司官員奏報雍丘縣一工坊購精鐵之事。”

“對對對,朕差點將此事給忘了,方才還想著向子正打聽一二呢。子正可知其中緣由?”

“是這樣的陛下,那工坊正是那王浩所創。”

“哦,竟然如此?子正且細細道來。”

“那王浩於數月前自創了一款新式炭爐,外罩以鐵皮,又將石炭碾碎成渣後製成煤餅作為新式炭爐的燃料,故又稱其炭爐為煤爐。

此爐不但樣貌新穎甚為好用,且爐內石炭極為耐燒,每日隻需少量石炭就能供普通百姓一家日常所用,一經推出深受民眾推崇,如今汴京城中百姓亦為之趨之若鶩爭相購買。臣在雍丘之時也曾詳看過此爐,確實巧奪天工獨具匠心。

日常百姓人家用此爐後不但每日柴炭所耗銀錢大大降低,還兼具日常生火做飯時防走水之功效,僅憑此點,那煤爐在汴京城中風靡開來也是不遠之事。”

“竟有此等妙物,我京城百姓正為走水之事憂愁萬分呐,這個王浩果然非比尋常哈哈哈。”

“由於此煤爐確實好用,一經問世便供不應求,他的工坊也因此數次擴建,如今坊內工匠已達數百人之多,且收的多是碼頭附近貧戶流民。因此煤爐,不但用者實得其惠,還令眾多貧戶流民有一活計。恕微臣自誇,如今的雍丘縣,貧戶流民自有活計,其家中子弟入義學啟蒙,僅憑那王浩一人,就令城中已無流民之患。城中治安亦大為改善。那王浩為人亦十分向善,從不虧待工坊匠人不說,每日還為他們在義學的子弟供應膳食。”徐知縣不吝讚美地一通誇讚,直說的趙匡胤交口稱讚直呼妙人。

“哈哈哈,聽子正這一說,朕真應該見見這個王浩的。”趙匡胤想了想又道:“這樣,下次朕召子正入宮述職時,請務必帶上此人,朕要見見這個王浩。”

……

此時的王浩全然不知自己已在趙官家麵前大大露了一會臉,正唾沫橫飛地向楊重光父子大講煤餅的發展前景,在說到要為日產五十萬個煤餅的規模擴建工坊時,父子倆的下巴都差點掉到了地上。

日產五十萬隻煤餅是什麽概念,一噸煤大概可以製煤餅五千隻,就是說要達到日產五十萬隻煤餅,光煤每天就要用掉一百噸。

彼時煤炭才剛剛開始在京城周圍普及,不少百姓還在砍城外山坡荒地上的樹木往城裏運,北宋的煤炭普及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先是砍山坡荒地的樹,這些砍完了就咬牙砍桑樹棗樹這類經濟作物,等這些也砍的七七八八了就冒著被砍腦袋的風險去偷砍隋唐五代帝王陵園中的樹。

這其中還包括大量來自川蜀之地竹炭木炭向中原地區輸送。直到砍無可砍才被迫被煤炭取代。

因此此時煤炭的價格還沒上來,每秤大約隻賣五十文錢,一秤指的是一大秤,七八十年代農村出生的小夥伴應該知道,讀小學時學校裏稱體重的時候用的就是這種秤,雙手掰住秤上的那大鐵鉤兩腿一縮,就把體重給秤了。

這裏的一大秤相當於後世的六十八千克。換算一下大概就是每噸煤七百五十文錢,加上雜七雜八的裝卸費運費什麽的,還要加上一點黃泥費,挖的多了還是要給些錢的,再扣除人工及銷售過程產生的一些費用及每百抽三的官稅,滿打滿算不會到兩貫錢。按每噸煤製五千個煤餅,每個煤餅僅售一文錢計算,這利潤也是挺嚇人的。

當然工坊不可能是集中建在一個地方,那樣運輸成本太大,途中的損耗也相對較多。更不利於銷售,加之主要還是以手工製作為主,場麵鋪的太大,工坊工作人員大量集中,不但管理難度大大增加,對周圍影響也不太好。

畢竟當時還沒有工作人員成千上萬超級大工坊麵世,一不小心惹來官府注意來個一鍋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這年代,官府的話就是王法,連個說理的地都沒。

王浩打算是以汴京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分別在汴京,洛陽,大名府及穎昌府再建立四個專門生產煤餅的工坊,這樣加上原來的雍丘縣工坊,一共就是以汴京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五家工坊。其中汴京的煤餅工坊以日產二十萬隻產量規劃,其他四家以日產十萬隻產量規劃。先紮穩這幾個根基,再以點帶麵再逐步向更遠處擴展,這煤爐,老子是要吃一輩子的。

下巴掉地上歸掉地上,該談的事還是該談,作為發起人,王浩提議速邀汴京周圍幾個加盟商入京商討具體合作事宜,這件事宜快不宜慢,必須馬上立出章程,加緊建立分廠並投入生產,王浩仔細算了一下,照現在煤爐的銷售速度,馬上煤餅的產量就會跟不上日消耗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