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玉可喜相會(1 / 2)







話說這可卿自出了家後,</P>

成了妙玉的師姐,法名妙可。</P>

這天兩人約了,一起到了師父修行的、位於大觀園東北無人深林處的幽尼庵。</P>

這天正是盛夏的夜晚。望月才過。</P>

妙玉、妙可一個都沒有帶,兩人都隻身來到幽尼庵。隻見那庵門處,菩提幽深,庵門緊閉。</P>

隻要師父不在,</P>

這裡就是無人可到處。</P>

二人剛到庵門口,不想庵門自然開了。二人入得庵內,隻見庵堂上陳設著師父平日一應物品,都是極熟悉的。</P>

你道有哪些?</P>

玉淨瓶、硨磲楊柳枝、瑪瑙蓮花、銀法輪、琉璃佛珠、金如意。</P>

觀世音菩薩,慈悲和智慧的象征。</P>

法器自然非同一般:</P>

玉淨瓶:這是觀世音菩薩最常攜帶的法器,內儲甘露水,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P>

玉淨瓶象征著觀世音的慈悲和智慧,能灑甘霖於世間,體現出觀音菩薩“慈悲”、“救難”和“法力無邊”的特性;</P>

硨磲楊柳枝:與玉淨瓶一同使用的法器,楊柳枝代表著菩薩的心像春天一樣長養萬物,也象征著佛法能像萬物生長一般發揚光大;</P>

瑪瑙蓮花:蓮花象征高尚聖潔的佛法和佛性。蓮花在佛教中代表著純潔、清淨和智慧;</P>

銀法輪:法輪象征生生不息,永不止步,寓意著佛法能繼續發揚光大;</P>

琉璃佛珠:象征著圓滿無缺和幸福連連的美好寓意。佛珠常用來念佛號或咒語,代表修行者對佛法的虔誠追求;</P>

金如意:如意是轉輪聖王的七寶之一,手持如意寶珠,帶來富裕美滿、安樂吉祥。</P>

話說這東方娑婆世界,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出生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出家日,各地寺院都會廣開山門,雲集信眾,舉行隆重法事,以紀念觀世音菩薩慈心悲願,倒駕慈航,三輪示現。</P>

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P>

在其先,傳說原是妙善公主。</P>

很早以前,那西峪國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因、次女妙緣、三女妙善。那妙善公主二月十九出生,出生時室內異香天華,空中祥雲環繞。其自幼聰慧,喜愛佛法,不慕榮華,年少時便博覽群經,世人尊稱為“三皇姑”。</P>

晉人《搜神記》說,昔有一國王號曰妙莊王,三女,長妙音,次妙緣,又次妙善,善即菩薩也。</P>

待妙因、妙緣長大成人相繼出閣後,唯妙善公主不聽父命,決心出家修行。妙莊王大發雷霆,就將妙善公主貶為庶民,趕出皇宮。於是,妙善公主就在九月十九這一天,到香山白雀寺出家。</P>

後來妙莊王得了重病,隻有服用直係親屬的手和眼才能痊愈,妙莊王認為妙因、妙緣最孝順,就傳旨讓她們獻出手眼,可誰知兩人都不願意。後來,妙善公主將自己的手眼獻出,給妙莊王服用。</P>

妙莊王病愈後,才發現救他的竟是早已出走的女兒妙善,此時見到自己女兒已無手眼,悲痛萬分,遂向佛陀禮拜懺悔,希望女兒恢複手眼。佛陀被妙善公主的孝心感動,就賜予了她千手千眼。</P>

後妙善公主修行九載於六月十九方成正果。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庇護天下苦難的傳說,也是觀世音菩薩三個節日為何都在十九的緣故。</P>

這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自來到東土神州,就被認作是第一個大救星。於是就和本地的道教也結合在了一起,成了慈航道人!</P>

前朝《封神演義》交代了“慈航道人”與“觀音大士”的關係:</P>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P>

後修成觀世音大士。</P>

從此,那“慈航道人”的形象,</P>

便更加深入人心。</P>

至於那《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寶入於大海,飄墮羅刹鬼國,若有一人稱其名者,諸人皆得解脫其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P>

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於西方世界為“聖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P>

“西方三聖”!</P>

這觀世音菩薩,原是久已成就的古佛,佛號“正法明如來”,隻為度脫眾生,這才倒駕慈航,現菩薩身。</P>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P>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P>

念彼觀世音,釋然得解脫!</P>

東土為觀世音備了無量道場,那南海普陀山,是觀世音親自選定的主道場!</P>

話說妙可、妙玉入得幽尼庵來,這裡是師父設於近處的清修地,便於與兩位傳示修習之用。</P>

這期間師父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參加世尊法會。那觀世音於西方世界,原是七佛之師,連那世尊教主,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更有那文殊師利,同為七佛之師,自然也是要去一同相會的。</P>

觀世音菩薩這才傳示妙可、妙音師姐妹趁師父外出之際,一同會了切磋,也好早早熟悉起來,彼此於這裡有個照應。</P>

待二人坐定,妙玉先自雙手合十,拜下身去,口頌師姐大安。妙可還禮不提。</P>

隻聽妙可溫言對妙玉說道:</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