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原本曆史上的劉備,入川之後可是受到了很多內部行政效率上的掣肘,以及人心的渙散,導致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把蜀漢運作成一個軍政府,通過北伐轉移矛盾和注意力。
那都是因為曆史上劉備討劉璋時失去了太多大義名分,多多少少背負“奪同宗之基業”的惡名,內部離心離德不服。
而這一世,有天子明詔以討不臣,拿下來之後就是徹底名正言順了,內耗搞事情可以壓到最低。
但,仗還是要打。
隻不過這些話李素也不必直接跟蔡邕爭論,等見到劉備,親自帶著大夥兒到前線視察一番,一切自然一目了然。
……
李素大軍未到,先有信使快馬通報。
劉備提前兩天知道李素終於回來了,還聽說有朝廷派來的、原擬擔任侍中的蔡邕、和原任左中郎將的吳匡,來一起幫助完成對付劉焉的使命。
劉備聞訊不由大喜,非常重視,帶著關羽張飛、魯肅諸葛瑾,從南鄭西行二百裡郊迎——
曆史上袁紹二百裡郊迎劉備,可是直接從鄴城迎到了黃河邊的黎陽渡。而劉備這次二百裡郊迎蔡邕、吳匡,則是直接出了陽平關還不夠,還順著沔水一直迎到了沮縣。
雙方一見麵之後,劉備就親自給蔡邕、吳匡把盞、讓張飛在旁邊倒酒,噓寒問暖,非常禮賢下士。
跟李素稍微聊了幾句,了解了一下蔡邕、吳匡之所以來的內幕後,劉備斂容正色作揖:“原來竟是大將軍原擬以巴郡太守留中不發、改任侍中,卻被備收複巴郡,使此敕命得以赴任。
此備之幸也,亦蔡公之不幸也。備陰差陽錯使蔡公不得任侍中清貴之職,還請見諒。蔡公當世大賢,與恩師盧公並列東觀,備敬仰已久,如今得蒙清誨。”
蔡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征西將軍不必客氣,這兩年來,朝廷以巴郡太守留中不發之法,驟遷官員以十數,唯獨到了老夫身上,天降捷報言漢中已平、蜀道已通,此乃天意所歸。
且老夫離京之後,聽說京中頗有紛亂,董卓與袁氏等三公公議廢立天子,還議何太後逼迫董太皇太後致其憂死、逆姑婦違孝道之罪,恐怕京師將來也無寧日了。老夫能到巴郡世外之地,治民講學,教化一方以避禍,皆賴征西將軍庇護。”
劉備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皇帝被廢、太後被問逼死太皇太後的不孝之罪,頓時大驚。
他有點不知所措,很想聲討,但又不知道滿朝公卿的公論態度如何。
“這……董卓廢立之議,是得三公公議通過的?備自年初出京,當時先帝尚在,也不知太皇太後何時晏駕,竟不知如何評判京中諸事……”
這也不能怪劉備態度穩重,實在是消息閉塞太久了,李素離開之前,劉備隻知道漢靈帝死了,這一圈四個月回來後,帶給他那麼多消息,他連董太皇太後被何太後逼死都是第一天聽說,當然不知道說誰對誰錯了。
另外說句題外話,董卓廢黜少帝之後,並沒有如演義所說那樣立刻鴆殺少帝。少帝是活到第二年諸侯討董開始之後,董卓怕少帝成為被人利用的旗號,才加緊將其毒死。
但何太後被問罪,演義裡說她與少帝同時遇害,正史上卻是分開的,中間隔了好幾個月。因為何後確實身上爛賬不乾淨,有逼死婆婆的罪名,董卓又強行攀親戚偽稱他跟董太皇太後有親(事實上沒親,是兩支不相乾的董氏,董卓強認的),一旦掌權之後,報仇問罪當然是擋不住的了,朝中三公也都陪著董卓走了全套朝議流程。
劉備不知如何表態,隻能歎道:“也罷,朝中之事,再觀望幾個月,看看其他公卿與地方各鎮的反應吧。
我們漢中辟處山險,不如唯車騎將軍馬首是瞻。車騎將軍鎮守三輔,把持入川通道,且又多年來忠於朝廷,想來他是不會看錯的。”
劉備這麼一擺姿態,就把自己放到了絕對不會錯的立場上——我路遠,不知道京城發生了那麼,那我就看皇甫嵩的態度。
皇甫嵩跟盧植同僚,領兵平賊多年,是大漢第一號忠義名將擎天巨擘,皇甫嵩打誰他劉備就打誰,這是絕對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