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掃視全場,對朱儁投去鼓勵的眼神,讓朱儁最後扮演定海神針、消弭朝中分歧。
朱儁原本是不想發言的,主要是他身體不太好,已經沒了當年的雄心壯誌。
曆史上的朱儁,在195年就死了,不過曆史上他的死因是“郭汜扣押百官時,朱儁性情剛烈,不甘受辱氣死”,所以現在沒有了郭汜的羞辱,他好歹還能走動。
但畢竟也是六十好幾的人了,身體本來就不好。去年下半年為了操心徹底修複雒陽皇宮的事兒,他又親自奔走、經常加班加點監督工期,深秋初冬的時候還偶感風寒了兩次,身體愈發虛弱。
劉協讓太醫給朱儁看過,當時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隻是讓朱儁靜養。回來後劉協私下裡問那個太醫,讓他彆怕說錯話,不要諱疾忌醫。然後劉協就得知:哪怕朱儁沒有彆的什麼意外,估計也就這兩年了。而且風寒和勞累讓朱儁的心肺都有一定的受損。
從現代醫學來看,那就是高血壓心臟病這些風險都在提高,還有風寒轉化的肺炎漸漸趨於慢性。當然這些細節太醫肯定是說不出來的,古代也沒這些醫學概念。
從那以後,劉協就給了朱儁唯一的特權——上朝的時候可以賜座。
此時此刻,朱儁見他不出馬就沒個結果,皇帝也給暗示了,就掙紮著要撐著身體站起來。
劉協連忙出聲,示意旁邊維持朝議秩序的宦官過去扶著:“大將軍不必起身,坐著回奏即可。”
朱儁拱了拱手,順勢重新坐好:“陛下,老臣以為,漢中王此議,於國有益。長遠來說,確能減少邊將割據。至於他先試點哪裡、後試點哪裡,並不是眼下最重要的議題。不如先做下去,效果好了,自然可以要求他在所轄數州全麵推廣。
天下還有那麼多州牧戀棧不去,不肯支持這項改革呢,我們何必對漢中王苛責過多?天下大勢板蕩如此,皇室權威衰微,乃近十年戰亂,累至今日,自然也非一朝一夕可解決,陛下春秋鼎盛,何不嘉獎忠善,徐徐而為。”
最後這句話,對劉協的打動很大。
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他才十五六歲,還有得等,找機會找借口擠兌住天下統兵諸將才是最好的,反正那些長輩軍閥都活不過他。
“既如此,便準皇叔所奏,太常卿,擬旨。”
準了設立三使和調任李素為雍州牧後,下一個議題就是確立其他一些原先就沒有州牧的州的三使人選——這跟前一個議題是獨立的,一碼事歸一碼事,要單獨討論。
劉備要拆分益州為益州和滇州,然後在益州、滇州推薦三使人選,這些劉協已經不過問了。
但劉備建議在交州設三使,這是肯定要經過朝廷討論的,交州有機緣設使,隻是因為交州刺史張津被殺之後,朝廷沒有任命交州牧。
劉協:“皇叔另一封表章中,表安南將軍趙雲領交州防禦使,長沙太守魯肅為交州布政使,並希望朝廷配合於他,從朝中另派一人為交州觀察使,以見證三使製度的效果、能否不戰而使交州各郡重新歸於朝廷統轄、按舊製四時納貢。諸卿以為趙雲、魯肅是否勝任?若從其議,觀察使又派何人為妥。此人既要足夠秉公,又要名望足以服眾,才能監察魯肅施政。”
劉協對於劉備表的這兩個人選裡的趙雲,還是非常有好感善意的。畢竟趙雲當年在十常侍之亂中、劉協從南宮通往北宮的複道上,跳橋逃生,趙雲救助過他。劉協後來也觀察過幾次,發現趙雲是劉備帳下諸將當中最重視大義的。
這一點跟關羽張飛不一樣,關羽張飛更多就是跟劉備私交好,他們忠漢是因為忠劉備。而趙雲的忠漢更多是純粹的忠漢。
所以劉協言語當中,下意識就表達出了一個傾向:如果派去觀察使,那也是觀察魯肅的,趙雲不用被觀察。
朝臣能做到如今的位置,個個都是人精,他們也聽得出皇帝的傾向,也不想吃力不討好做這個惡人。一番商議之後,楊彪趙溫蔡邕達成了統一意見:
“起奏陛下,臣等以為,各州設置三使,位在太守之上,必須從朝中派出九卿級彆的重臣擔任,才足以示重視。九卿之中,現有大鴻臚王朗執掌安撫各方,正當其責。且王朗擔任大鴻臚前,原為會稽太守,了解南方山越事務。讓他觀察交州、協調夷越、督促魯肅,足以示天下以公。”
劉協看這一次朝中意見居然那麼統一,也就大筆一揮,頒布旨意讓王朗去監視趙雲魯肅。
這也算是朝廷往劉備陣營內部安插的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