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夫子的考校!(2 / 2)







我不這樣認為。

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水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

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聖先賢,以及眾多的誌士仁人。

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的代替動亂。

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聞言後,斬釘截鐵的道:

不。

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侯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士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

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欲。

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

士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

私欲是亂惡之源,隻有知足寡欲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

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鄰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天下清靜無事。

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聞言後多有收獲,繼續道:

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你有所不同。

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殷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紮。

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占,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

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

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作出更多的事情,隻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禮,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

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各有所爭,而是違禮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誨。

人不可能沒有私欲,寡欲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克製私欲,使言行合乎於禮。

夏商周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所製卻並非越補越好,我所以讚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

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這就是兩位聖人的論道內容了,怕有些讀者們不了解,查也難查,所以直接為大家奉上。我可是一字一句的打上去,沒有地方複製粘貼也。)

“夫子,諸位同窗。”

“聖人老子認為人應當順應自然,服從於人的天性。”

“站在聖人老子的思想高度來看,這顯然是對的。”

“聖人老子清靜無為,麵對禍事也悠然自得。”

“上天的日食之力,大河之水不可之倒流。聖人老子都有一定的認知與看法。”

“是以聖人老子能看淡世間的一切人和事,作到寡欲無爭。”

“但更多的人是不清楚自然的規律法則的,人們常常會因為無知,對無知的人和事物感到害怕,崇拜又或嫌惡。”

“所以孔聖人強調教化,用道德禮儀來引導人們去做正確的人與事。”

“這顯然也是對的。”

“是以學生認為人性是沒有善惡的。”

“正如我在繈褓之中時,我不知這個世界與人與事也。”

“也因不知,所以沒有善惡之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