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1 / 2)







="(''"=>

所以隻要有領導來視察關於血防工作的鞏固,竹園村是必看的一個點,如此這個村莊就得到了許多額外的補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遠高於其他村莊。

可是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周邊的一些村莊走出了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竹園村卻依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階段,慢慢就不如其他村莊了。

進入九十年代,縣裏也曾經探索過如何幫扶這個村,但是經常是掛點的乾部無功而返,原因是沒有一個得力的村支。

後來村裏有一位從外麵經商回來的年輕人張海兵,看到了村裏的地理優勢,離縣城很近,土地資源豐富,很適合搞蔬菜大棚種植,於是帶頭在村裏辦起了大棚種植,幾年下來收獲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村民們看到了收益,於是紛紛效仿,並且推舉張海兵當了村支,這樣竹園村的發展才開始了新的篇章。

鄧年榮獲悉了這個消息後,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好新聞,寫得好不僅能上省報的頭條,說不定還能上中央級報紙,並且很有可能獲獎。

於是帶著朱大雲前去采訪。

朱大雲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去采訪,也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餘河最有名的村莊。兩人走進村口,張海兵早就在路口等著了。

朱大雲看到這兒的房子建得很整齊,一排排的,清一色的白牆灰瓦,後麵有幾幢高樓,估計是先富起來的村民改建後的房子,遠處的田野裏,一大片白色的塑料大棚,光是這樣看,就覺得這個村子與其他村有著決然的不同,很難想象這就是當年那個“萬戶蕭疏鬼唱歌”的窮地方。

張海兵看上去三十來歲,黑黑胖胖的,圓圓的臉上總是笑嗬嗬的,就像個彌勒佛。張海兵本想把他們倆帶到家裏去坐,沒想到鄧年榮說,先到蔬菜大棚去看看。

三個人便向田野走去。

早春三月,餘河的天氣經常還是春寒料峭的,伴著蒙蒙細雨,田野裏就濕漉漉的。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會滑出去摔個嘴啃泥。

朱大雲因為穿著皮鞋,腳底打了幾次滑,人差點都摔倒了。他看看鄧年榮,人家穿的就是有防滑底的運動鞋,到底是個資深的記者,行頭都不一樣,朱大雲想。

來到田裏,三個人鑽進一人多高的蔬菜大棚裏,裏麵暖烘烘的,跟外麵簡直是兩重天。棚裏的蔬菜綠油油的,長勢很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