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鄭和歸來(2 / 2)







“三位公公千裏迢迢遠來,辛苦了。”

“興安,給三位為大明立下數不儘功勳的前輩,賜座賜茶!”

鄭和三人受寵若驚,連忙謙遜推辭。

雙方氣氛融洽坐下。

朱瞻墡按捺不住好奇,嘴角帶笑,不停打量鄭和。

永樂洪熙朝間,除了帝王,在曆史上名聲最為卓著的,就是此人。

雖然隻是個宦官,身體殘缺。

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遠遠勝過一眾名臣。

七次下西洋,東南亞,南亞,中東,紅海沿岸,最遠到達東非肯尼亞。

到訪過的地方,幾乎囊括當時半數以上的文明社會。

說是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世界第一航海家,絕不是過譽之詞。

而朱瞻墡既然穿越來到這個時代,地理發現第一人的稱號,自然不想再讓給西歐那些海盜之流。

朱瞻墡打量完鄭和,又看向王景弘和侯顯。

這二人後世名聲不顯,卻隻是因為和鄭和同處於一個時代。

猶如明月邊上的璀璨星辰,並非本身黯淡無光,隻是光芒都被明月遮掩罷了。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間入宮為宦官。

多次作為鄭和副手,一起率船隊下西洋訪問。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死在途中,船隊就是在王景弘帶領下返回大明。

而後宣德九年,王景弘作為正使,第八次率船隊下西洋,成為大明絕唱。

王景弘被時人譽稱為“王三保”,後世南海猶有“景宏島”紀念此人功績。

至於侯顯,出身甘南洮州西番十八族,為藏族之人。

當初沐英、藍玉征討洮州時侯顯被俘閹割送入宮中。

永樂年間,侯顯以司禮監少監身份率隊深入衛藏,為烏思藏都司(西藏)納入大明版圖,做出過突出貢獻。

之後多次出訪榜葛剌(孟加拉)和南亞印度次大陸諸國,調解糾紛,在南亞名聲顯赫。

明史之中,侯顯獲得“勞績與鄭和亞”的崇高評價。

朱瞻墡一一打量完,滿臉笑意點頭不止。

滿意,太滿意了。

史書總說大明一朝奸宦無數,為禍極烈。

可這史書,執筆之人是誰不言而喻。

整個大明一朝,文臣集團一直在與宦官集團爭奪權力。

此起彼伏,互相傾軋。

期間偶然也曾有攜手打擊政敵的(如張居正和馮保)。

依朱瞻墡來看,大明朝不但有奸宦,更有無數功勳昭著的忠宦。

同理,難道大明一朝出了東林黨這種奸佞弄權的文臣集團,就沒有忠貞愛國的文官了嗎?

以身份視人,最不可取。

至少,大明朝的宦官,不管權勢如何熏天,也隻是皇帝手中受控極嚴的一把刀而已。

皇帝要廢掉他們,輕而易舉。

大明朝的宦官,從未像漢唐一般,成為危及帝王和社稷的不可控因素。

宦官雖然貪財喜好弄權,但由於沒有子嗣,比起文臣,對朝廷和皇帝更加忠心耿耿。

宦官體係的調整,已是要提上日程,隻差一個契機而已。

要給宦官立下學習的榜樣,警醒的目標。

如此,既能激發宦官的為國建立功勳之心,又能時時提醒他們,不可得意忘形,遺臭萬年。

朱瞻墡已有了主意。

也正好以此激勵在場的興安和海壽兩人。

朱瞻墡燦爛一笑站起身來:

“興安,去速速召喚亦失哈公公。”

“鄭公公,王公公,侯公公!”

“來,到朕禦案這邊,朕要給你們看個好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