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並購旗昌(1 / 2)

清夢醒 哈什納達爾 1530 字 3小時前






麵對招商局的橫空出世,旗昌開始是采用了簡單粗暴的降價策略。然後發現這個還真不行,因為招商局有官府背景,擁有大量漕運退出來的人員,這些人員的費用是由朝廷支付的。招商局自己根本不出錢!

所以這個人力成本簡直太低了,低到忽略不計。

而且,黛青朝廷批給招商局大筆的貸款,而且是無限期的那種。

招商局相當於拿著黛青國庫跟旗昌拚價格,那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啊。

所以麵對旗昌的降價,招商局還真不在乎,直接跟。你能降多少我也能降多少。我降價沒底,你最後一定有到頭的時候。

果然,很快旗昌就挺不住了。

於是旗昌宣布,價格戰是野蠻的,落後的,是惡性競爭。然後動用各種力量,跟招商局簽訂了一個“齊價協議”,約定大家都不可以無限降價了。

本來,商戰打到這個水平,對於招商局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招商局又獲得了新的好消息。

在開過幾輪董事會後,旗昌的股東們已經有意退出黛青海運業的激烈競爭了。大多數股東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用合理的價格接手其其輪船公司的龐大產業,他們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轉到花旗國內的鐵路建設方麵。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旗昌卻不願意把這份產業賣給正在合作的太古和怡和。

反而向招商局拋來了橄欖枝。

導致這一結果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很複雜的。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旗昌本來就有黛青血統。

旗昌雖然創始人和主要股東都來自花旗國,而且始終以花旗國企業的形象示人,但其在黛青多年,不僅與很多黛青本地商人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而且將大量黛青商人收為其股東。

在沒有招商局的情況下,旗昌還是有把握憑自己掌握的黛青海運壟斷基礎,再借助太古和怡和的實力,獲取對黛青沿海各城市的全麵開發。然後,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以沿海為階梯,對黛青內陸進行鐵路大開發。

但是現在招商局出現了,雖然花旗國的股東對於官商的實力不夠了解,但是黛青本國的股東可是知道厲害的。大家經過充分討論認為,無論如何,旗昌也不可能贏得這場商戰的,與其跟招商局撕破臉,還不如賣黛青官府一個人情,以後大家也好相處。

花旗國人雖然與吉利國人算是同宗同源,關係也算是非常不錯,在大的方向經常合作。但是二者的國際觀卻很不一致,而且因為競爭的原因,彼此都要要藏點手段。

花旗國始終相信,總有一天,黛青人會覺醒,然後會強大起來,會融入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到了那個時候,所有曾經對這個國家歧視行為,比如像吉利國那些傻子們,終將留下悔恨的眼淚。而如果花旗國能夠在黛青還沒有崛起的時候與之友好相處,建立友誼,那麽將來一定會收獲美好的回報。

讓花旗國人建立起這種觀念的,正是他們身邊結識的那些黛青股東和合夥人。這些人主要都是一些羊州和滬上的商人。

正是在這些羊州和滬上商人的建議下,旗昌的高層合夥人產生了把產業賣給招商局是最優選擇的觀念。

其實,旗昌的很多黛青籍股東合夥人,都跟唐景星和徐雨之是親朋故舊。

也就是說,招商局早就在旗昌的內部安插了自己人,而且是明目張膽公開安插的。

既然旗昌的上層有了意思,招商局這邊當然要儘快作出回應。

於是,盛宣懷、唐景星、徐雨之,連忙向李鴻章請示,然而李鴻章卻擔心並購旗昌會涉及到巨大的資金支出,而沒有立即同意。

這是很自然的,全國那麽大,到處都在用錢。如果要把太多的錢用到購買旗昌公司的事情上,其他很多地方就會缺錢。如果其他一些地方因為缺錢而出現問題,那麽這個責任可是要由李鴻章來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