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公孫瓚殞(1 / 2)







心中發狠想要除掉公孫瓚的劉虞,此時已被憤怒蒙蔽雙眼,他決定親自率領所部十萬士卒前去攻打公孫瓚。</P>

就在這時,劉虞的屬下程緒突然脫掉盔甲,匆匆趕來勸說劉虞道:“主公啊,公孫瓚雖然有錯,但他的罪行還沒有得到證實。主公應該先告訴他,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現在我們發動內戰,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P>

而且,戰爭的勝負難以預料,不如先在這裡駐軍,用武力威脅公孫瓚。這樣一來,公孫瓚為了避免災禍,肯定會主動來向您請罪,這不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戰勝他了嗎?”</P>

然而,此刻的劉虞早已被滿腔怨氣衝昏了頭腦,哪裡還能聽進這些話。他覺得程緒這是在戰場上擾亂軍心,破壞自己的作戰計劃,怒不可遏地當場下令將程緒處死,並將他的屍體示眾。</P>

不僅如此,劉虞還對手下的士兵下達了一道既昏庸又可笑的命令:“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傷害其他人,隻要殺掉公孫瓚一個人就行了。</P>

這條命令使得劉虞的軍隊鬥誌銳減,因為士兵們都以為隻需殺死公孫瓚一人即可,而完全忽略了對其他敵人的攻擊和傷害。</P>

當劉虞正在轟轟烈烈地準備討伐公孫瓚時,公孫瓚的同族同鄉,也是劉虞的部下公孫紀早已偷偷地將消息傳遞給了公孫瓚。</P>

這支匆忙拚湊而成的“民兵團”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們既缺乏必要的軍事訓練,又毫無紀律可言。更糟糕的是,劉虞本人完全不具備領導軍隊的能力,使得他手下號稱的十萬大軍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P>

劉虞錯誤地判斷公孫瓚並不在城內,於是輕率地下令全軍休整。然而,這正是公孫瓚等待的機會。他率領著五六百名精銳騎兵迅速打開城門,如疾風般衝進了劉虞的營地。</P>

麵對公孫瓚數百名勇猛無畏的士兵的突然襲擊,再加上火攻的助攻,劉虞的軍隊瞬間崩潰,四處逃竄。</P>

劉虞本人則狼狽地逃往居庸縣,並緊閉城門堅守。但僅僅過了三天,城池便淪陷了,劉虞最終也落入了公孫瓚之手。</P>

沒過多久,公孫瓚誣陷劉虞企圖自立為皇帝,隨後將他及其妻子兒女和屬下官員一並斬首示眾。</P>

公孫瓚殺死劉虞後,引發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這些後果最終加速了他的滅亡。首先,劉虞在幽州有著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他不僅得到朝廷的信任,還深受幽州軍民及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擁戴。這意味著公孫瓚殺害劉虞的行為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和憤怒。</P>

劉虞被殺後,他的部將和追隨者如田疇、鮮於輔等人紛紛起兵為他複仇,他們懷著深深的悲憤,發誓要為劉虞討回公道。</P>

這些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力量,人數達到了上萬人之多。這支軍隊成為了公孫瓚的心腹大患,不斷地與他對抗,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P>

而公孫瓚的麾下將領也紛紛選擇離開,沒過多久公孫瓚便成了孤家寡人。</P>

此外,劉虞的死也使得袁紹找到了攻打公孫瓚的借口。袁紹一直覬覦著幽州,但由於劉虞的存在,他無法輕易下手。</P>

現在,劉虞已死,袁紹便抓住這個機會,以朝廷的名義正式對公孫瓚發起討伐。他聯合了其他勢力,組成了龐大的聯軍,向公孫瓚展開了猛烈的進攻。</P>

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公孫瓚陷入了困境。他一方麵要應對來自內部的叛亂和反抗,另一方麵還要抵禦袁紹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勢力逐漸削弱,最終走向了覆滅。</P>

公孫瓚的失敗可以說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魯莽行為導致了眾叛親離,失去了民心。</P>

而他的對手則趁機崛起,共同促使了他的滅亡。這場爭鬥的結果對於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P>

當劉翊得知這個消息後,氣的直拍大腿,他懊惱地自言自語道:“我怎麼能把這麼重要的事情給忘記了呢!”</P>

此時的局勢對劉翊來說非常不利。袁紹打著朝廷的旗號攻擊公孫瓚,如果劉翊此時出兵襲擊袁紹,那豈不是公然與朝廷作對?這樣一來,他不僅會失去民心,還可能麵臨來自各方勢力的圍攻。</P>

田豐看出了劉翊內心的苦惱,他安慰道:“主公勿憂,公孫瓚和袁紹在幽、冀兩州相互攻伐已有兩年多。他們都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裡,現在我們隻是需要一個名正言順出兵的理由罷了。”</P>

田豐繼續說道:“以主公跟董卓的關係,主公不妨休書一封,請求董卓讓您代表朝廷去調停他們之間的爭端。而袁紹此刻勝券在握,又怎麼會輕易放棄這個大好機會,接受主公的調停呢?”</P>

田豐笑了笑,接著說:“如果主公持有朝廷的旨意,而袁紹卻不接受主公的調停,那麼這不正是給主公提供了一個合理出兵的理由嗎?”</P>

聽到這裡,劉翊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慶幸有田豐他們這樣得力的謀士。當即便按田豐所說給身在長安的董卓寫了封書信。</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