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潮起【一】(2 / 2)







一個正挎著菜籃子大媽,原本正和同伴討論三千兩賞銀的事兒,不經意間聽人念了幾句,不由奇怪道:「這是什麼東西,怎麼連我都聽得懂?」

她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讀書人寫的那些文章別說是看懂了,聽著都跟天書似的,今兒倒難得遇見一個能聽懂大半的,於是不自覺的豎起了耳朵。

聽她這麼說,同伴也好奇的聽了幾句,然後同樣驚訝道:「這真是讀書人寫的?」

「也算不得正經讀書人。」

因發出類似疑惑並非少數,就有個秀才不耐煩的回道:「薛家是皇商,就是做買賣的——不過這隨筆,本也都是隨便寫寫,用不著引經據典的。」

其實後麵的解釋純屬多餘,眾人聽說是商人寫的東西,也就都釋然了。

隨著時間推移,聚集在此的路人越來越多。

後麵的人擠不進來,就央前麵的讀給大家聽,結果倒真有好事之人,在那處刑台前搖頭晃腦的大聲誦讀起來,而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人潮聚集。

按照焦順定下的調子,薛寶釵主編的這篇隨筆,頗有後世爆款文的資質,且又在儘量貼近白話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再加上所描寫的,主要都是普世的親情與孝道,自然引發了極大共情。

故而每每讀到梅家退親時,都會引發無數的憤慨與謾罵。

就這麼鬨哄哄到了巳時【上午九點】前後,就見幾個年輕學子擠到近前,二話不說,上手就去撕扯那些隨筆。

結果剛扯下兩三篇,就被圍觀百姓給攔了下來。

麵對眾人的責問,他們大聲疾呼道:「這些東西都是胡編亂造的,諸位千萬不要受此蒙蔽——梅翰林乃是為了大義,才……」

「怎麼是胡編?!」

然而不等他們喊完,就有人反駁道:「是人家兄妹和睦是編的,還是那小官人去收帳讓人欺辱是編的?那人家孝敬父母總不能還是編的吧?!」

有書生忙更正道:「我們是說他抹黑梅翰林,如今誰不知梅翰林乃是道德楷……」

「快得了吧!」

有人拆台:「他要是有膽子,怎麼不去找釁那工部的焦祭酒,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還有臉自吹自擂——我呸,真特娘不是個東西!」

「是啊,我瞧這上麵還說,那姓梅的沒考上進士的時候,還得了人家不少的恩惠,如今為了名聲把人家騙到京城裡,又中秋時大張旗鼓的退親,這不是忘恩負義是什麼?」

「我看分明是畜生不如!」

「是啊、是啊!要真為了什麼大義,乾嘛千裡迢迢把人家騙到京城來退親?」

「人家小官人的母親還病著呢,虧他有臉說什麼『大義』!」

幾個書生被罵的亂了陣腳,去兀自在大聲爭辯道:「諸位不要受了奸人蒙騙,梅翰林受人薛家恩惠的事兒,分明就是子虛烏有胡編亂造……」

「可是這什麼隨筆,不是人家寫給自己看的嘛?他自己糊弄自己乾嘛?」

「是啊,我聽說這東西是被大理寺的人偷了,為了換銀子才貼在這裡的!」

「難道是那賊替薛家編的不成?」

「這……「

幾個書生正被懟的啞口無言,忽又見人潮再次分開,幾個公人在前,後麵跟著的正是事主薛蝌。

因他這幾日總在順天府對麵拋頭露麵,在場倒不止一人認出了他,當下便道破了薛蝌的身份。

那幾個書生見正主到了,互相對視了一眼,其中一個咬牙越眾而出,展示著先前撕下來的隨筆質問道:「薛公子,你為何要在隨筆裡含血噴人,汙蔑廣顏公【梅翰林字】忘恩負義?!」

因方才剛被懟過,他雖極力擺出一副義憤的架勢,卻怎麼看怎麼外強中乾。

薛蝌卻隻咬牙吐出八個字:「是非曲直,自有公論。」

然後大手一揮,幾個薛家家仆立刻上前將那些隨筆和橫幅統統撕下來收好。

那書生見狀,又下意識質問:「你是要毀滅證據不成?」

說著,忙把手裡的隨筆揣進懷裡。

薛蝌卻懶得再看他一眼,直接上了處刑台,衝四下裡拱手道:「證據薛某已經收到了,三千兩銀子我今晚就會送到指定的地點,尊駕收到銀子後,隻需把那帳冊送到我家名下任意一間鋪子即可。」

話音剛落,台下就止不住的譁然起來。

雖然早知道薛家懸賞的事兒,可聽別人說,哪及得上聽當事人當眾表態來的震撼?

薛蝌等眾人情緒稍稍平復,又衝四下裡道:「若那人不在此地,還請諸位鄉親父老替薛某廣為傳播。」

說著,深施一禮,下得台來揚長而去。

這來去如風的,卻給台下眾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那幾個書生你看看我看看你,最後也隻得在眾人的嘲笑謾罵聲中,灰溜溜的逃之夭夭。

這件事情不出所料的,又迅速在京城之內傳播開來。

更有好事之人,重新將那隨筆默寫了出來——因隻能憑藉記憶抄錄,倒鬨出了好幾個版本,互相爭執不下。

而看過聽過這篇隨筆,又問明事情由來始末的人,十成裡倒有九成九會同情薛家,不恥於梅翰林的所作所為。

梅翰林及其擁躉,一開始倒也想辯駁來著,可很快就有人發現隨筆中的一些內容,竟能和剛剛發售的報紙文章互相印證。

譬如報紙上說梅翰林自小寒窗苦讀,家境一度十分艱難,直到某段時間才稍稍好轉,然後立刻開始接濟同窗同道。

再加上他如今為了大義,勇於和薛家切割的行為,足以證明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堪謂大丈夫也!

然而隨筆當中,恰恰就提到了,當時正是薛家上代家主見梅翰林有才,主動出錢資助了他。

如此一來,報紙上前後呼應的敘事,頓時成了另外的味道……

偏偏這些內容據傳都是梅翰林的親朋好友所言。

又有通政司的編輯跳出來自承其事,非但時間地點俱全,更連當事人的簽押都有,容不得絲毫狡辯。

如此一來,聲討梅翰林的聲音是一浪高過一浪!

短短幾日的功夫,原本還被士林吹捧成道德模範的梅翰林,竟就淪為京城之內人人喊打的對象……

</p>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