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 / 2)







在今日,一位叫做“曆紅塵”的無名小卒,走出了這座和他一樣默默無聞的矮山。但在將來,這個名字將會家喻戶曉。而這個人,還有另外兩個身份,一個震驚天土的華天,一個是轟動神州的多爾。

皇極大地和天土、神州兩片人族虎踞的沃土截然不同,撇開風土人情、地貌環境、人文地理這些不談,最大的區別體現在勢力分布上,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上隻有一個王朝、一個主宰,那便是武帝王朝。

武帝王朝由太古時期“武帝”武極宗所建立,縱然經曆滄海桑田,日月變遷,一直經久不衰,繁榮鼎盛,可謂是一個奇跡。

迄今為止,武帝王朝就猶如一塊堅不可摧的磐石,帝統不曾動搖,從未有過外來勢力或是本土勢力推翻武帝王朝的統治。最主要的一點原因是,武帝王朝曆來帝王多是明君,不論其是否真的是賢明聖德、仁愛寬厚,還是這僅為帝王之道,可在其統治下,國力昌盛,兵強馬壯,人人安居樂業,生活美滿,一派太平盛世,稱之明君,不為過,當得上這二字。在此情況下,誰謀反,必先失人心,反被誅之。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因素決定,在皇極大地上必當隻有武帝王朝,其中局勢三言兩語無法道儘。

濟度城,位於皇極大地東域,屬河洲郡統轄區域,西臨摩羅河畔,北近古巫山,地理位置極其特殊,至關重要。此城建立僅有萬餘年,而其“前身”河洛城卻有四萬餘年的悠久曆史。

一萬多年前,“摩羅烏江”之水不知因何緣故,突然暴漲,衝垮“隆恩”大壩,江水滔滔不絕,衝瀉四方,致使生靈塗炭,哀鴻遍野。離摩羅江畔最近的河洛城首當其衝,頃刻覆滅,城中百姓無一幸免於難,全部喪生。而濟度城隻是在彌天蓋地的江水退去後,在河洛城殘垣斷壁上新建的城池。

此城之所以取作濟度城,緣由要追溯到一位法號為“濟度”的聖僧身上。此人出自佛門領袖佛光聖地,在三十餘年前,走出佛光聖地,濟世救人,一生功德無量,擒九蛇、封鬼門、震古魔、渡萬鬼等等善行,迄今為止仍被世人傳頌。

當年,在濟度城暫且還未定名新建之時,不僅夜間鬼哭不斷,哀聲遍野,淒淒慘慘戚戚,怨氣衝霄,就連在青天白日之下,也時常有靈異事件發生,更是有不少工匠離奇猝死,有的甚至在死前遭到慘無人道地折磨,死無全屍。

經武帝王朝駐紮在城中負責監工的軍隊詳細調查,此為當日在河洛城中喪命的數百萬冤魂作祟。武帝王朝的軍隊均由修煉武道之士組成,本就不擅長對付鬼物怨靈,再加上數百萬冤魂都不是尋常鬼物,驅鬼不成,反倒損兵折將,節節敗退,不日便被逼出河洛城故地。

數百萬冤魂多是凡人魂魄所化,可竟強大如斯,連武帝王朝訓練有素的軍隊都束手無策,歸根結蒂還是由於怨氣所致。

怨氣來源有兩點。

第一,摩羅烏江之水泛濫是在深夜十分,當時河洛城中百姓多已熟睡,再加上江水蔓延之快如白駒過隙,氣勢洶洶,幾乎是在十息內,便將河洛城淹沒,大多數人不及反應,在不知不覺間便丟了性命,化作鬼物之物,自是怨氣難平,貫日衝霄。

第二,由摩羅烏江之水而來。這條凶河惡名昭彰,人儘皆知,談之色變。據傳此江下通九幽魔域,隻要打開河底潛藏的魔域之門,無數魔頭便會降臨世間,此僅為自太古以前的傳說,事實與否,未嚐可知。江水中蘊含可怕怨氣,即便是一般圓寂境修士沾上一星半點,若救治不得當,不消片刻,便會化為暴斃而亡。

江水中怨氣和數百萬怨靈結合,致使其有了頗為深厚的道行,極難對付。

當時,武帝王朝在位帝王“武文方”仁德,河洛城中數百萬冤魂蒙受無妄之災,死得太過冤枉,增派軍隊,的確可迅速解決禍患,可太過殘忍,超度亡魂,度化怨氣,使其歸返陰間,轉世投胎,才是最恰當的方法,決議以重金聘請各方擅長此道的修道者、修佛者等,替亡魂超度。

可是,這一舉卻讓武文方遭到強烈彈劾,朝中文武百官大多不讚同,但武文方卻是堅持己見,不僅自國庫中撥出大量資金,更是開了金口玉言,“誰敢阻攔,朕便斬誰,後果由朕一人承擔。”。

君無戲言,覆水難收。

這一句話,據後世傳聞,險些讓武文方皇位不保。

當時,一眾文武百官聯通皇親國戚聯名上書“仲裁部”,欲罷黜武文方皇位,隻有仲裁部“六朝元老”才有如此權力,共列出數十大“罪狀”,尤為嚴重的是兩點。

一是推崇“異教”,即是佛、道兩教。

武帝王朝自開國以來便大興武風,在各地建立武館、武場、武門等,雖不遏刻意製道門在此開宗立派,但在教化體製耳濡目染下,“武道至上”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他教類均視之為異教。被後世稱作“仁恩帝”的武文方這一舉措的確是沾了點邊。

奏折中有一句話相當誅心――為天下大不為而為之。

另一點是當時天逢大旱,近十年未降雨,似是上天震怒,降下災厄,武者本就不擅“呼風喚雨”這等自然之道,再加上皇極大地地域遼闊,即便是略微精通自然之道的武者也無法進行大規模降雨,以人力降雨,隻是杯水車薪。遂武帝王朝每年都得從國庫中拿出巨額資金,大修水利,並在同時撥款救濟民生,國庫自是入不敷出。

眼下正值用“錢”之際,此舉似是不合適,但實則不然。武帝王朝自建國以來,曆經十幾萬載,底蘊何其驚人,聘請佛、道諸門超度亡魂,花不了多少,隻是九牛一毛。

最重要的還是前者――天怒。

奏折中另一句誅心話遂由此而生――帝自繼位以來,天災不斷,不得上蒼福澤,遂降罰以作昭示,非真命天子,罷黜帝位乃順天而行,否則江山社稷危矣。

當時,武文方尚且年輕,不到而立之年,自繼位以來僅才十餘載,地位還未穩固。在十多年前,滿朝文武百官鮮有人知道當年太上皇為何將帝位交予在諸多優秀皇子中顯得平凡無奇、並且年歲不到弱冠的武文方。

事實證明,被世人稱作“名楊帝”的太上皇是慧眼如炬。

武文方繼位之初,正值太平盛世年間,天下繁榮鼎盛,人人欣欣向榮。在此等局勢下,唯有先穩固江山,再而循序漸進發展,想在短期內讓國力更進一步,不是困難,而是不現實。遂武文方在這兩年間,業績平平,中規中矩。(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