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開作坊(1 / 2)







孫明琴到底吃上了叫花雞,又開始擔心明年的叫花雞怎麽辦,於是將叫花雞的做法細細寫了出來,準備送與齊懷遠。那樣明年搬到縣城,也不愁吃不上叫花雞了。想吃了直接叫順風樓送來就是,還省得自己做。

可惜孫明詩不在家,沒人幫著馬上送到縣城去。孫明琴就想著要不然把茯苓餅也做出來,鮮花糕餅鋪本月的新品也不用愁了。等孫明詩休沐回來後,再順路送過去。

指望不上孫明詩,孫明琴就帶著孫明禮和孫明義一起上山,雖然這倆的行動力比孫明詩還是差遠了,但是勝在勞動熱情高,積極得不行。

這兩個小子從小就粘人,小的時候愛讓人抱,現在出門一定要手牽著手。孫明琴一手牽著一個小豆丁,兩人就高興地直哼哼,孫明琴也被兩人帶動得滿臉帶著笑。

孫明琴將兩人帶到上次自己發現茯苓的地方,又跟兩人說了怎麽挖。一聲令下,兩個小豆丁就吭哧吭哧地挖著茯苓,邊挖還邊說要比賽看誰挖得最多。

將這處的茯苓挖完後,三人又在山上逛了會兒,好不容易又找到一處有茯苓的地兒,直將兩人的小背篼裝滿了,三人才相攜下山。

孫明禮和孫明義的小背篼都是孫昌山特意編的,還沒有成人背篼的三分之一大,就是怕兩人背的東西太重,被壓得長不高。小背篼此時背在兩人身上實在是可愛得很,隨著兩人蹦蹦跳跳也一跳一跳的。

要說古今名人,首先得是蘇家人最喜歡茯苓,蘇轍年輕時身體不好,在古書中翻到茯苓這一味藥材,從此便日日食用,結果就是原本虛弱的身體越來越強壯了。家裏有人吃了管用,蘇軾自然是信奉茯苓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他不僅當藥吃,還將茯苓做成了美食。

茯苓餅就被記錄在《東坡雜記》中,“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既寫了做法,又說了功效。

今日孫明琴要做的就是茯苓餅,看記載,這餅的做法並不難。將茯苓清洗乾淨了,上鍋加些芝麻一起蒸熟,再將茯苓皮撕掉,隻取茯苓肉碾碎了,再加上蜂蜜團成餅就可以了。

自家吃不用講究,用手團一團就行。若是拿出去賣,最好用敲月餅的模子,一個個敲出來才好看。

茯苓本身幾乎無味,所以味道都是取自蜂蜜。這樣一份茯苓餅實在說不上好吃,隻能說不難吃罷了。

味道說不上驚豔,強身美容的功效也不可能馬上就見效。

如此一來茯苓餅倒顯得有些雞肋了。

若是自家吃吃,這倒是極好的藥膳,可拿到外麵賣去,誰會信你的嘴巴一張呢。

孫明琴腦子一轉,《石頭記》裏倒是仍舊提了茯苓霜一物,茯苓霜的做法對孫明琴來說並不難。要是做出茯苓霜,再蹭上《石頭記》的熱度,說不定能成。

茯苓霜比之茯苓粉差別就是更細膩些,這時候研磨技術較為落後,很難磨出特別細膩的粉。好在有水飛法,隻需將茯苓磨漿,水飛澄出曬乾後就能得到白色精製粉末。

這樣獲得的粉末比直接磨出來的細膩很多倍,在時人眼中肯定是更好吸收的。

隻是孫家沒有驢,得靠人來推磨。大房沒有能下力氣的人,孫明琴也不太願意找孫昌河幫忙。還是孫昌山見孫明琴在那裏愁眉苦臉的,問是怎麽回事。這才知道孫明琴需要人幫忙推磨,茯苓不多,加了水也好推。就順手幫孫明琴推了。

“明琴,你一天鼓搗的這些東西,有沒什麽是能夠拿來做個營生的?”孫昌山在推磨,孫明琴也不好走開,就在旁邊站著幫忙往磨裏麵添茯苓粒。這幾日孫昌山都在想著怎麽去掙點錢,平日裏孫明琴的點子最多,便順嘴問問她有沒有什麽法子。

孫昌山現在很有緊迫感,自己兩個兒子要養,就靠五畝地和一點木工活,隻能讓兒子吃飽穿暖,要送他們讀書就很吃力了。

孫明書趕上了好時候,孫昌家在村裏辦學堂,多教一個人就是順帶手的事,於是孫明書就一直跟著學堂的進度學下來了。

往後孫明禮和孫明義要是想讀書,最近也得去鎮上,這花費可就大了。不僅是束修,要是真要照顧好,估計得去鎮上賃房子來照顧兩人。家裏的田地什麽的還得顧著,不然沒有進項。

怎麽算都是人和錢都受罪,所以得先找個什麽營生做起來,能去鎮上生活就輕鬆多了。

三房在孫明琴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很好的,腦子清醒,也知道感恩,若是有什麽好處她也是願意帶著他們一家的。

正巧之前的皮蛋和鹹鴨蛋送去給齊懷遠後,齊懷遠給的回複是:鹹鴨蛋主要用來做糕餅,可以買幾個人弄一個作坊,自產自銷就可以。皮蛋隻能拿來做菜,順風樓的生意到底是齊家的,齊懷遠也不強攬著。若是孫明琴自己願意來做這個,連秘方也不用透露,自己弄一個作坊,順風樓每日按數量采購便好。





//